做自己的好朋友
文/玉吊钟
迈尔斯先生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说:孩子沉迷于网络,患上网瘾,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退化。
这句话的因果,其实是相互关系的,也可以将逻辑关系互换一下。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找不到自我价值,缺少陪伴、自尊、存在感……促使他们从网络的虚拟游戏中找心灵慰籍,找存在感,渐渐不可自拔,染上网瘾。
说到底,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迷失了,找不到自我,需要寄托网络虚拟的世界,释放自己。在游戏博弈中,寻找存在感、价值感。
如此说来,要想克服孩子的网瘾,从网络回归现实生活,要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回自尊,拥有安全感。包括人与人的交往能力,与大自然的互动相处,仍至于与自我和谐相处。
克服小孩子的网瘾如此,那么対于大人的烟瘾、酒瘾、毒瘾呢。其共同的症状,都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寻找自我,寻找“多巴胺"、"内啡肽"……神经递质释放的刺激快感。
我们可以发现,尽管物质社会日益发达,伦理道德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生活中,我们变的越来越自我了,换而言之,是更自私,交往中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现象,其实是社会上的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心理学家马思洛说,当一个人心里缺少自尊、安全感、爱和归属感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时,在行为上会表现得更加自私,攻击性更强。
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重自己,做自己的知心朋友。不仅从外在的衣食起居上,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要在乎自己的精神感受,照顾内心的幼小自我。平时我们可以拒绝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如有些应酬你是可以不去的,有些人你是可以保持适当距离交往的,……甚至你可以犯更多的错误,只要不是很严重。
拒绝是一门艺术。拒绝不等同于简单粗暴的吵架,如果你对一个人不认同,远离心理负能量的人,而又在工作生活中需要保持一定的合作交往,那么敬而远之就是一种可选拒绝方式。为了照顾场面的需要,便于下一步在工作中配合,我们也许不适合采取过于激烈的拒绝方式,而是反其道而行,表面上客客气气,尊敬有加。但在内心里保持距离,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在工作之余,更是鲜有交往联系。 有时候答非所问,也是一种委婉的拒绝方式。当你因为私密或其他原因不想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时,可以转移话题,用其他的内容来回答对方的问题。如此既照顾了对方的感受,没有破坏谈话氛围,又暗示対方自己的态度。
言而总之,通过拒绝,保护了自己,保护了精神自我的独立性。如此,不会为了一味讨好对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导致后来产生后悔、愧疚、……的负性情绪。一生里,内心的幼小自我,需要我们去关心照顾,与之交为好朋友,真正强大的人不是外面的强悍、干烈,而是具有一颗勇敢,又不凡柔软、坚韧的心啊。
与自己交朋友,不要苛责自己追求完美,或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一味地强迫自己去说违心话,做违心的事情。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诗歌《如果我能够重新活一次》中写道:
如果我能够重新活一次,
在下一生——我将试着
——犯更多的错误,
我不再设法做得这样完美,
我将让自己多一点放松,
我将变得更加愚蠢——比起我现在,
事实上,我将认真地做更少的事,
我将不那么讲卫生,
我将冒更多的风险,
我将更多去旅行,
我将看更多的落日,
我将爬更多的高山,
我将在更多的河水中游泳,
我将去更多地方——那些我没有去过的,
我将吃更多的冰奶酪和更少的酸橙豆,
我将问更多真实的问题——少问那些假想的。
2019年7月10日于杭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