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故与圆滑

(2022-06-30 08:57:26)
世故与圆滑


世故与圆滑
文/玉吊钟

      直到误会一点点加深,悄无声息,等我们领悟过来时,分手已在所难免,悔不当初。一开始言无遮拦,行为放荡不羁......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才痛彻心扉,覆水难收。

世故与圆滑

       一生里,为何我们都是这般后知后觉,一路上,常常是做了一些违心的事情,说了一些违心的话。
       我承认自己不够世故圆滑,如领会他人的情绪不够敏感,在情绪的察觉上,比同龄的人发展较慢;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才知悔改;......后来我才明白,那叫"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缓慢,也有人说是"精细思维能力发展差"。原来,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生理、年龄的成长,还包括智力、思维、语言、人格、人际关系、……诸多方面。

世故与圆滑

       包括心理社会能力的成长,譬如情绪沟通、察言观色、得体表达......的能力。有的人情绪释放方式单调,情绪不稳定,两极变化快、幅度大;有的与身边人、环境难以融洽相处,动不动喜欢生气、发火,好像情绪包里,没有几样情绪处理模式可供支配。他们有的自认为是一个"简单”的人,实际上是情绪发展不良,情绪处理图式不丰富。
        有时候,我们即使发现了气氛已经不对劲,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面对、处理。交往中,要么喜欢讨好別人,失去了自我、自尊。要不就翻脸不认人,断绝两人关系。

世故与圆滑

     《菜根谭》里有一句处世哲学的话:"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意思是:做人要把智巧隐藏在笨拙中,不可显得太聪明,收敛锋芒,才是明智之举;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学习以退求进的方法。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以前,我也认为“世故”和“圆滑”是两个贬义词,后来想想,一个人如活在自己的某种理念里,特立独行,不懈于融入身边环境,甚至有了"世人皆醉,唯我独清。”的认知境地。那么在生活中可能会有很多麻烦,适应不良。你不主动去遵守环境里的规则,就有可能加倍受到规则的惩罚。一个自律的人,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世故与圆滑

       也许你以为现实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也许你的生活遇到一些挫折,发生了不尽人意的事情......而你自己秉持的理念就一定对吗。况且,观点的对错,需要接受环境的检验,要有一个参考标准。否则,一厢情愿判断是非,是一个伪命题。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真理有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之分。我想,无论是哪一种真理,都有一个具体的时空、环境的取舍评判。真理如果离开了具体环境的批判标准,那就没有实际意义,谈不上对错了。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着同一方向再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世故与圆滑

       譬如大家在一起聚餐,迎接远方来的客人。那么所聊的话题,自然更多集中在客人身上,照顾他的感受,难免会有"奉承”之嫌。这种行为在特定环境里是被允许的,符合道德标准。"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这时候你自以为不与他们同流,或是感觉了自己被冷落,伤了自尊,丢了面子……当场说话尖锐,或是作出惊人的动作。那么,试问是你内心里所谓的主义、精神、自尊重要,还是礼义待人,让客人感觉舒服自在重要呢。 在不同的时空环境里,待人接物的行为标准自然不一样。所以近些年,我出去应酬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少了,免得场面上言不得体,破坏了氛围,丢人现眼。
      民国时,听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先生来到中国,徐志摩先生和林徽因女士全程陪同,所到之处,受到了热烈欢迎。出于感激,泰戈尔先生离开中国前,回请了一批国内的文人名士吃饭,鲁迅先生也是受邀之列。看到大家对泰戈尔如此崇拜、热情,可能是类似于现在的追星场景吧。鲁迅先生当场翻了脸,大声吼了一句"一踏糊涂",拂袖而去。

世故与圆滑

       有一位哲学家说,我们不能坐在那里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通过分析自己的行为,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常常是知易行难,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对自己知之甚少,会犯了选择性盲视的错误呢。我们在不同的时空、环境里,会表现出不同的“我”。我们看到的有时是本我,有时是他人眼中的镜像我;有时是真实的我,有时是伪装以后的假我。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一生里都在寻找“我是谁”的答案。无论是伟大人物,还是平民百姓。我们在不同的环境里显示出不同的我。往往在现实中,迷失自己。需要借助外在的"镜子”才能照射出那时那刻的自己。当然,我们自己也是别人的镜子,照射出他们的样子。就像鲁迅先生那天的行为,照出了内心的另一个“鲁迅"。心理学里讲的“镜像自我”、“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是不一样的”我“。我们在不同的时空、地域环境里,是由一个个不同的“我”组成的。

世故与圆滑

       无意卖弄玄虚,言而总之,一生中,我们在浩瀚的人类历史面前,是需要多一些敬畏精神的,少一些骄奢、狂傲之风。如此,才可以趋利避害,直道而行。《诗经》里说:“是以君子去甚、去奢、去泰也。”只有那些无知、幼稚的狂妄之徒,才会自以为是,常常沦落为历史的笑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后知后觉了许多年以后,我们才会慢慢苏醒。回想过去的言行举止,有时会感到羞愧难当,悔不当初。苏格拉底先生一语中的:“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许多年以后,重新去回味"世故”与"圆滑”的字眼,我顿时感觉顺眼多了。生活中,我们需要照顾他人的感受,遵从环境里的伦理道德标准。而不是自作聪明,言行举止与环境格格不入。心理学里有一个叫个人“社会化程度”程度的概念,大意是我们接受社会教化,遵守环境里规则的程度,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朝闻道,夕死可矣。庄子说:你把别人拒绝在门外,也是把自己关在了门内啊。
            2022年1月24日晚于杭州
世故与圆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