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湾,你有厚重的文脉
——读清末民初文人雅集《清水湾记略》随感
清水湾村偶然发现一本清末民初的孤本手抄书《清水湾记略》。
定义它是手抄书,是因为它与古书印刷中的竖格活字线装书有别,四十余篇文章,全是馆阁体小楷书写,还并不出自一人之手,是由多人手写,字体与笔划的不同,就能证明。
我得到的是彩色复印本,没见到封面与目录。从头到末梳理了一遍,其中有《记》八篇,《行述》五篇,《序》二十篇,《引》一篇,《前序后歌》二篇,《赞》一篇,《颂》一篇,《启》一篇,还有对联无数,有其他体裁文二篇。
再读此书,感慨颇多,以下几点,姑且作为老夫的浅识。
一,学人荟萃,文风蔚然
清水湾必然是中华大地的一个分子,在地域上占着他该占有的位置。清水湾在历史长河中,也总是经历了他曾经历过的那些阶段。
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总有那么些文人,自由组合,随兴为文,你呼我应,在一方形成影响,后来,便被人称道。
如东汉末的建安七子,三国时的竹林七贤,一直到清代的桐城散文派,和扬州八怪,都是先有文人所为,后才令名远扬的。
清水湾,清末民初,一班学人,在这里游历雅聚,作文唱和,一股书写本土风情,歌赞本地人事的文风兴起,自成一个流派,领了小地方的一代风骚。
为首大儒,是前清翰林院待诏许文炳(号笑山),他在清水湾建有清泉寺、愤乐轩、承志厅等供人雅聚、悠游的场所。
群儒中,有前清拔贡,直隶通判李希白(仁和坪梅坪人),有通家李探林(素香先生),有葆笙覃榮甲,有笙阶郭炳南,有夫子向杏榮,有沈祖彦,有县丞候用许光晅(晃菴),有槛泉卢果斋,有词林雷以动,有佩玖李琼,有清澄先生王祖斌,有卓然夫子田飞鹭等。
这些学人的大作,都以记与序擅长,有明清散文古意,也得《古文观止》遗风。
二,吟山咏水,畅写本土
记写清水湾,是这班文人的拿手好戏。他们游山观水,会友酬宾,所记文字,都成了今人的旅游的导辞,特别能说明清水湾的风情人文。
李探林在开篇写道:“于清水湾郊外散步,辄观山水,隐隐有山阴形势焉。”给人第一感觉,就是李夫子笔下的清水湾,有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山阴的景象。
向杏榮写到:“窗外散步,行吟于桥上,则见一带清流,萦回雁齿,数株碧柳,榮拂虹腰,天然胜概,宛露于日影斜照之际,一若古桃源之别有天地也。”向夫子把清水湾比作了陶渊明的桃花源了。
覃榮甲:“惟东山之麓,有一池,其水清清,久旱不涸,即便骤雨而其色不变,故以清水得名。”清水堰的特点与清水湾的得名,尽在覃夫子的笔下流露。
郭炳南:“此其中多雅士,多善人,既于课训之余或率弟子散步高山,或集知己俯听流水,亦一时高会也,见夫凉伞(山)蔚然而深秀,雨台(山)挺然而关锁,其远山之攒簇森列,千形万状,亦奇谲也,地势坦平,二水弯环,沿溪两岸,杨柳依依,土地率多膏腴,风俗崇夫勤俭,居民稠密,钟灵毓秀,即此胜迹之著,余每每不忘,故乐为之记也。”
郭夫子的笔下,雅士云集,善人层出,所以会有学馆在此;因学余有闲情逸趣,所以观凉山、雨台山以及诸山,自然情态各异;因有知己高会,所以知清水河二水环绕,沿岸土地、树木、景色、居民等等尽在愉悦的心情和视野里,以“钟灵毓秀”精确概括,就理所当然了。
向杏榮:“游其际者,若有悠扬不尽之致,聆其钟声,锵锵然与耳谋;览其云峰,苍苍然与目谋;玩其流泉,渊渊然与心谋;再若锦鳞游泳,垂虹之偃卧,以及夕阳之灿熳,雨雪之清澹,当其境者,又无一不与神谋矣。”
向夫子的笔触不仅赋以视听的感觉,而且也与心与神的领悟联系在一起了,把清水湾的自然风物拟声拟色拟形,以通感的手法,美美地描摩、感悟了一番。
夫子们笔下的清水湾,不仅有自然风光,亦有人文情怀。
三,记人叙事,彰表美好
这里仅举几个篇文题,略述要义,知书中所记所序为何。
《重修永兴桥序》沈祖彦;《福履桥序》李探林;《上志桥序》许启轩;《修太平桥序》许晃菴;《修破石路序
》?《修狮子山文昌阁序》卢果斋
《尹孺人百岁寿序》雷以动,《绍唐公八十双寿序》向杏榮,等篇,解说清水湾人的勤劳与孝顺,写这块土地的美好与宜居。
《笑山公八十寿序》向杏榮,则解说许文炳(号笑山)毕生进学,先弱冠补弟子生员,再为县学生员,后得前清翰林院待诏。
“曾领袖八保,拒匪界山,以保梓里。”
“戊戌岁大祲,于百里外运粜米,以济桑梓。”
“遇文人学士,必倾心接之,见人佳子弟,务掖进之,温厚和平,钦丰采者,如坐春风,以故宾客辐辏,樽中酒不空也。”
“振兴学务,尤其注意民国成立以后,閤邑仰先生才德,票举为教育会长,议事会长。”“公举为县劝学所长。”
“邑绅张小帆等以先生善劳卓著,不忍湮没,前已肤举其事禀县,沐准通详。省长何奖题望重耆英,教育厅长路榮(孝植)赠《黉序之光》匾,”以资奖励。
此为《笑山八十寿序》要点。
四,书以记胜,待尔传之
沈祖彦在《重修永兴桥序》中说,从来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胜弗传。
《清水湾记略》一书,已成孤本。所幸还成留在清水湾村负责人手里。当年,可能有数千条理由,书没能广泛印制,故一众文人之作,没能广为传阅,实在是一件憾事。倘若当年已为众人所知,邑内外广为传阅,得“清水湾古文一派”未必不可,由此可知,清水湾文脉厚重,只因“虽美弗彰。虽胜弗传”,未能广为人知。
《清水湾记略》是清末民初清水湾文人的雅集,我作此感慨,但愿能有二三读者所知,但愿清水湾文化有人知二三点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