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学名教师”培养项目“高中历史工作室”活

分类: 培训 |
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第二批“中学名教师”培养项目“高中历史工作室”
活动简报
http://s12/mw690/007rRvc2zy7p3wG3vkf2b&690
http://s8/mw690/007rRvc2zy7p3Wzpg8Lc7&690
图二:王继平、欧阳国亮导师与部分工作室成员在秀全中学留影
http://s12/mw690/007rRvc2zy7p3WlN8jp9b&690
图三:王继平、欧阳国亮导师与部分工作室成员在广州市一中留影
http://s13/mw690/007rRvc2zy7p3WrXxfe0c&690
图四:王继平、欧阳国亮导师与部分工作室成员在广州市外国语学校留影
一、课例展示
9月29日下午,在王继平导师的带领下,市百二批中学名教师高中历史工作室的成员,来到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分别听取了工作室成员董俊杰老师与四十七中学陈伟老师的同课异构:高中历史必修1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并就此开展了课例研讨活动。
陈伟老师则以一口流利的英文朗读,向学生介绍了希腊历史的基本情况,并突显“民主”概念与古希腊的关系,意图以先声夺人的“世界思维”方式把学生导入本课的学习情景中,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还没有很大应试压力的高一学生,全课内容学习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大历史学习的基本要素而展开,“整合—生成—拓展”是陈老师在本课设计中的思维定位,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性、引出对问题思考的分析性、最终形成知识网络线索的结构性。
纵观两位授课老师的课堂,一位温文儒雅却运筹帷幄、一位亲和幽默却不失理性,两人的授课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让听课者领略到了不同的教学风采、教学智慧,同时推进着听课人对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更深层次的思考。
11月25—27日,在王继平、欧阳国亮两位导师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分别对花都秀全中学、广州市外国语学校及广州市第一中学进行了到校访问。
25日上午,在花都秀全中学分别听取了工作室成员朱志斌老师的高三复习课《启蒙运动》和黄海珍老师在高二文科班上的《三民主义形成和发展》。两位老师研讨课,都展示了深厚的专业功底个人教学风格,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史料教学法,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较多的补充与深化,分别对核心概念“启蒙思想”“三民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都十分注重生生交流与师生互动(朱老师在堂前让学生在黑板前介绍本课复习内容,黄老师堂前让学生在黑板上以时间轴形式制作的本课的思维导图)课堂教学内容时间跨度均非常大,让听课者听到了两节高容量、高质量的好课,从中得到了很好的学习与反思的机会。
26日上午,工作室成员广州市外国语学校的章强老师在高二文科班上的《新文化运动》研讨课也给听课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章强老师站在社会转型、新旧文化冲突的角度,针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产生,为什么要彻底打倒旧思想,为什么要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等问题展开教学,深刻厚实,立意高远。同时,又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对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等诸多问题展开理性剖析。在学法指导方面,章强老师的课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架构,以其一贯使用的思维导图方式,帮助学生关注历史线索的整理,如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结构时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口号、三个内容、四位干将、五个原因、六个影响”,简明清晰,便于掌握,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11月27日上午,在两位导师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又来到广州市第一中学高中部,围绕着工作室成员赖立新老师在高二文科班开设的《现代中国教育曲折发展之复兴篇》课例,开展评课研讨活动。赖老师向前来听课的专家教授们展示的是她结合个人今年成功申报的市“十二五”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历史情感教学目标的实践探索》而进行的一节实践课,全课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充分体现正面教育的鼓励模式,挖掘了教材中各种正面的、积极的素材,与高中历史课本知识结合,引导学生发展热爱生活、积极向上、造福社会等品质,以图探索助于改进现阶段高中历史课堂情感教育不足的状况,培养青年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力量。这是一节在师生间早已形成的默契互动中弥漫着情意的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教育工作者时刻注意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分析与理解,同时还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为了适应这种创新教育、主体教育的需要,本工作室十分珍惜每一次的课例展示的机会,每次上完课后,在导师的组织下,必定开展了观摩课研讨及专家点评等活动,旨在这个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使每个人能从别人身上发现亮点,汲取有启发作用之处,以推进个人教学思想的凝练。每一次的课后评课研讨活动均在工作室室长新黄埔区中学历史教研员刘道梁老师的主持下进行,评课交流讨论采用了由实践导师欧阳校长制定的原则——每人向授课者提“一个优点、两个缺点、三点建议”的模式,在对每一位上课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肯定后,便从各个角度进行“无情”的“挑刺”,最后由两位导师总结、拨高,全过程节奏紧凑,效率极高,推动每个人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提升。
评课中,理论导师王继平教授一向认为一堂好课,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其能对人的发展产生重大价值;在全国卷高考模式的影响下,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每节课必须要十分重视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评价,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史料教学法是培养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选取史料时,应围绕同一时期的不同材料对同一现象的阐述,让老师的课有“厚度”,使学生的目光有“宽度”。王导的评课意见总在教育理论上高屋建瓴,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觉,找到了前进方向。而欧阳国亮校长以其多年中学一线教学的丰富经验,提出了一节好课,必须是“以生为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是一个硬指标,学生在学习中有收获是最重要的。“好课的多元评价标准——把握宏观历史背景,挖掘概念内涵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艺术应该是继续性、引领性、发展性、普世性的高度融合,引领着工作室每位成员对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思辨。而室长刘道梁老师,则站到在伦理学的角度,提出应把教学伦理贯穿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远离教材,重构教材,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求真、向善,不能沿着技术的边沿来上课的建议。大家明显地感到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使刘老师分析问题总是那么深刻、目光总能那么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