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有约你我共研——范岚名师工作室五月线上教研纪实

分类: 教育动态(新闻) |
“线”上有约
——范岚名师工作室五月线上教研纪实
为进一步提升工作室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促进大家的专业化成长,营造互相学习、互动交流的良好教研氛围,5月12日,范岚名师工作室开展了线上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主要通过音乐课例观摩、线上研讨交流的形式进行。
活动伊始,工作主持人范岚老师向全体老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要流程:首先观摩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音乐教师、武侯区特级教师伍娜老师在杭州千课万人执教的课例《金蛇狂舞》,课后针对这节课进行简短的研讨,紧接着对比学习伍娜老师在广州名师教研活动中执教的同一节课例《金蛇狂舞》,课后针对两节课展开交流研讨。
《金蛇狂舞》是小学音乐四年级的欣赏作品,作品是作曲家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本身流传性广、与生活连结紧密、创作手法经典。两节课例,伍娜老师都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抓住了乐曲中最典型的音乐要素:创作手法——螺蛳结顶,通过体态观察、体验感知乐句问与答的关系及创编表现由长变短情绪逐层高涨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感受理解并表现螺丝结顶这一中国民乐创作手法。
第一节课例后,曾婷婷老师说:“伍老师课堂上每个环节的设计目标明确,对学生的要求清晰明了。”同时她还对比自己在欣赏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方法,总结出伍老师从课堂伊始就抓牢乐曲的音乐要素,让学生在整堂课学习中始终带着明确的任务驱动。紧接着胡蔓玲老师说:“伍老师的课堂非常注重学生评价,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验。”谢琳老师说:“这节课我们看到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设计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仅仅围绕‘螺蛳结顶’创作手法,展示了一个音画结合的中国年,通过聆听、律动、表演等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紧接着,胡欢老师针对这节课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伍老师为什么在教学中一直提醒学生?在我们的公开课或者比赛课上可以这样吗?”针对这一问题大家再次展开讨论。随后,范老师针对第一节课例表达自己的看法:首先,她认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围绕创作手法“螺蛳结顶”和创编这两个方面展开,整个教学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而在我们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器乐作品中,老师们往往都想面面俱到:乐段的情绪、速度、乐器听辨、作曲家、感受等等。她希望工作室各位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做到备课做加法,上课做减法。同时,她对本节课的声势动作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声势问答环节,如果降低难度,采取一生问一生答的形式,会在问答上更明确。她表示伍老师个人素养很高,所有的教授内容不是给到学生,而是提出要求,让学生去自己尝试,利用学生的总结评价完善教学知识点,同时,对于创编环节,她认为如果能够降低难度,学生会呈现的更好。
紧接着,大家进行第二节课例的观摩学习。同时对比第一节课例再次进行了交流研讨。杨扬老师说:“第二节课相比第一节课,在导入环节加入了回声游戏,为学生学习理解‘螺蛳结顶’创作手法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第二节课例中加入的图形谱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对于音乐段落更加清晰明了,为更好地表现作品奠定了基础。”彭鹏老师提出,这节课在最后的纱巾呈现环节是一个亮点,让学生感受到了过年的热闹气氛,同时体验到了音乐的情绪、力度和音高的变化。张利红老师说:“两节课相比,第二节课层次更加清晰,学生的音乐表现和状态也特别好。”
曾佳老师说:“相比第一节课,我更喜欢第二节课的教学方法,整节课孩子们都是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通过完整体验感知乐曲的结构特点。”黄少恒老师表示第二节课相对于第一节课优化了很多,给孩子的体验感也很强。课堂上,老师是一直在给学生抛问题,让学生提建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万嘉玉老师表示,两节课老师都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并且能够放手让学生去说、去想、去寻找答案。同时在拜年环节,相比第一节课降低了要求,使得学生更好地表现音乐。吴若珊老师表示第二节课更加清晰,同时给了学生足够的体验后再提出问题。紧接着,曾婷婷老师表示,伍老师第二节课从学生生活入手,比第一节课直接用声势导入更贴近学生。最后,范老师进行总结性发言,首先,她认为第二节课,在主题旋律学习中,除了声势教学外还加入了孩子的唱,让学生形成肌肉记忆,从而对主题形成记忆。同时希望各位老师在教学中,多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关联,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整体建构,会运用孩子的评价完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聆听、探究,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