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狂舞》评课建议
《金蛇狂舞》是一首民间器乐合奏曲,这节课由新余市暨阳学校徐佳老师执教。整节课线条清晰紧凑,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虽然是视频课,但执教老师与视频前孩子们的互动做的很好,寻找生活中的乐器,让学生准备家里随处能找到的物品——筷子、塑料脸盆、不锈钢的碗(可用不锈钢的物品代替),顿时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音乐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整节课徐老师围绕“赛龙舟”比赛的音乐情境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乐曲热闹欢快的场面,热烈、喜悦的情绪,了解民族乐器的分类,感受民族音乐的喜悦之美。并抓住了“锣鼓”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层层递进的聆听、哼唱旋律、剖析A、B乐段的结尾一样,从音乐要素分析出两段旋律情绪的变化,通过锣鼓的变化再自然娴熟的进入到乐曲的C乐段,随着锣鼓声的力度变化,徐老师的“跳起来”与C乐段更为热烈高涨的情绪完全贴合,此刻,老师并未用过多的语言去形容场面的热烈,而是通过律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在讲解“螺蛳结顶”这一创作手法时,通过拍手、跺脚声势动作,颇为形象的让学生感受“一问一答”,与学生的互动再次深入感受“一问一答”,再到律动图谱、节奏训练、自制打击乐器体验,将螺蛳结顶、一领众和等知识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徐老师抓清楚了重点,并将教具的使用达到物尽其用目的。呐喊助威的口号将教学再一次达到了高潮,丰富了学生的音乐体验,并将音乐与音乐形象完美结合,让学生更加了解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烈喜悦之美。最后在介绍作曲家、乐曲创作背景和观看创意钢琴的视频中结束课程,让学生体验到另一种创意美。
建议:
1
由于整堂课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对于这个作品而言,个人觉得太大,在短短的二十分钟之内,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学生又学到了什么?在二十分钟里,他的能力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提高?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深思的问题。纵观整堂课设计流畅,其实上满四十分钟也足够,那么短短的时间里挤下这么多知识和内容,我的担心是有点消化不良。这样就导致了教师的“教”稍纵即逝,学生的“学”流于表面,很多的教学环节都是一带而过,不扎实。
2
这个作品的速度非常快,在打击乐器伴奏和螺丝结顶声势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否跟上?不能因为是无生课堂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对于《金蛇狂舞》这个作品而言,它代表的不一定是赛龙舟,不要局限孩子们的想象力,学习体验螺丝结顶时,应该给予学生创编的时间,让学生找到一问一答,由多减少的规律。这节课中给孩子自由创编和想象的空间太少了,都是教师“给”,学生“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