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下令停铸上代“顺治通宝”钱,而改铸“康熙通宝”钱,并规定以后凡是嗣位改元,所铸钱制皆如此例。纵观康熙一朝,在全国共开设铸钱局二十四处。由于受当时冶铸工本和钱币私铸等问题的影响,每一文康熙钱曾分别重一钱四分、一钱、七分,这样一来便产生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大、中、小三种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宝”钱。
康熙通宝,顾名思义就是在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铸成并在清代流通的货币。作为我国的古代钱币之一,康熙通宝是非常具有考古价值的。由于当时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并且世界各地通商贸易频繁,货币经济也十分发达。所以康熙年间的钱币通常都铸造得非常精致,大都很规整,钱型厚重,文字美观大方,因此康熙通宝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圣祖康熙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记局,分满文,满汉文二种,满文钱仿顺治四式,背宝泉、宝源二局,满汉文钱仿顺治五式,穿左为满文宝,穿右为汉文记局名;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尚有巩西二字,径2.5--2.7厘米,重3.8--5.6克。另有少数背星、月纹及合背钱,记地支钱。公元1661年8月康熙即位开铸"康熙通宝",第二年改元后才推行全国鼓铸,康熙通宝钱的制作虽谈不上精美,但厚重圆大,质胜前代。
康熙通宝的种类只有两类,即分背满文宝泉、宝源和背满汉文局名。第一类是仿顺治两个满文(一个"宝"字加一个局名),计两种:第二类为满汉文对应(一个汉字局名加一个满文局名),计20种,分有"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两类康熙通宝(不包括罗汉钱)共计铸钱22种,称之为"康熙套子钱"。
本次有幸征集到一枚“康熙通宝”,钱币圆形方孔,钱面直读“康熙通宝”。自上而下从右向左直读,文字端庄稳键,笔画遒劲有力,匀称得体,布局合理,风格神韵凸显,书法价值极高。整币泽光鲜自然、纹饰深,浅适度、外型美观、品相较好。制作工艺相当精致,气韵传神,穿孔干净利落。
由于康熙通宝铜质精良、制作精美,又有许多神秘故事的传说,民间一直把康熙通宝当作吉祥、幸福的象征。用它"压岁",婚嫁"压箱",男女相爱"信物"。所以倍受珍爱,人人争而觅之。
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因为当时社会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很快,商品交换也,是非常发达的,所以康熙一朝的钱币铸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规整,钱型厚重,文字美观大方,而且铸量极大,存世非常丰富。
辨别康熙通宝“罗汉钱”钱币的真假:
首先,要认真观察钱币的包浆与锈色,仔细辨认。康熙通宝“罗汉钱”真币铜锈,由于时间久坚硬异常,不易剔除;而赝品则铜锈质松,浮而不实,轻刮就可脱落。
再将康熙通宝“罗汉钱”轻轻掷于水泥地面,真品声音纯实而无转音,有金石之韵;赝品火气充实,触物会发出回绕余音,声音沉闷或沙哑。
其次,要看钱文的特征。有些不法商贩,采用挖改的方法,将普通“宝泉”局的“康熙通宝”钱,挖去“熙”字中左边一竖,以充当罗汉钱。
其实只要看“熙”字下面四点水中最左边的一点是否偏出,就能断定是否为赝作。
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仿制翻铸的康熙通宝“罗汉钱”铜材较差,工艺大多数采用翻砂的方法,因铜汁冷缩的缘故,钱体略小,轻重不一,制作粗糙,砂眼较多,细看不难识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