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安徽省中小学数学教学一体化项目和省级名师工作室建设,加强各学段教学衔接研究,强化“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段贯通与思维进阶,2025年10月29日至31日,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长丰县教育体育局承办,合肥北城中学东校区及省级数学名师工作室联合协办的“安徽省黄海波名师工作室第三次集体研修暨省级数学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在合肥北城中学东校区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图形与几何”为主题,围绕小初高教学一体化展开系统化、结构化的深入研讨。
活动开幕式由合肥北城中学东校区梁艳副校长主持。长丰县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维成到会并致辞。长丰县教体局教研室主任仇恒石、合肥北城中学校长徐祖刚以及来自全省各地市的中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共300余人参加活动。
01 立足贯通教学,推动学科思维融合发展
活动聚焦“图形与几何”内容主线,通过跨学段课例展示、专题微讲座、专家报告与互动研讨等形式,系统探讨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与逻辑推理能力的阶梯式培养路径。小学课例《认识三角形》从生活经验出发,注重概念建构与直观感知;初中课例《探秘生活中的隐形美学:黄金分割》融合数学推理与审美教育,实现思维与素养的双线提升;高中课例《数学角度赏阅兵》则以真实情境为载体,突出建模探究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三节课例层层递进,清晰呈现了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推理的思维发展脉络。
在课例研讨环节,张桂芝、郝丽娟、刘娟等专家指出,几何教学需实现从“具象认知”到“抽象建构”再到“关联迁移”的思维进阶,构建有根、有魂、有生长力的课堂样态,真正实现“为思维而教”。
02 结构化教学引领,凝练一体化实施策略
围绕学段间的知识割裂与教学断层问题,佘智敏、孙家和、刘兰梅等老师分别从“核心概念统领”“理性思维培养”与“建模能力进阶”等角度展开专题阐述。提出以“对称”“变换”“度量”等核心概念为线索,实施结构化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系统而开放的几何认知体系。
长丰县教研室张传军老师在首日研讨总结中指出,“图形与几何”作为连接直观感知与代数逻辑的关键领域,应成为打通学段壁垒、实现思维跃升的重要桥梁。31日上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张劲松作题为《作为教育任务的几何:历史及其演变》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诗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引入话题,阐释了“图”与“象”的本源,解释了什么是几何以及几何的分类,介绍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研究了直线的“长度”、直线与圆的方向,并从射影几何的角度带领大家重新认识中小学阶段的两个基本而重要的几何图形:直线与圆。
张教授的报告系统梳理了几何学发展的思想脉络与教育价值,强调几何教学应回归其本质——融合直观感知、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实现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建构”的教育转型。
03 总结提升:从教学贯通走向育人协同
安徽省教科院中学数学教研员黄海波作活动总结。他指出,活动呈现的三个典型课例分别对应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却共同指向“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素养发展,呈现出清晰的认知进阶与思维衔接。关于“黄金分割”,他阐释了其历史源起、代数定义,并构建了其贯穿基础教育的完整图谱: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观察枫叶、五角星等实物进行直观感知,埋下美的种子;初中阶段,则聚焦尺规作图,构造黄金矩形,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推理的关键跨越;高中阶段,则回到代数,揭示其与斐波那契数列的关联,完成从几何比例到数学模型的高阶思维建构。他认为这三节课不仅是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结构化展示,更是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系统关照,充分体现了“教学一体化”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思维方式的贯通与认知结构的重构。
他在总结报告中结合三个课例、三个点评、三个微讲座以及专家报告,凝练出以下几点共识:贯通是路径:图形与几何教学应打破学段壁垒,以核心概念(如对称、比例、变换、度量)为线索,实现知识的螺旋上升与思维的自然生长;关联是方法:数学教学应注重与现实生活、历史文化、审美教育、科技应用的深度融合,让数学不再是孤立的符号系统,而是理解世界的语言;生长是目标:教学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素养的形成,从“学会”走向“会学”,从“解题”走向“育人”。活动最后,召开了安徽省黄海波名师工作室工作会议。
本次联合教研以“课堂展示—专题研讨—理论建构—方向引领”为逻辑主线,不仅为全省中小学数学教师搭建了高层次的专业交流平台,更在实践层面为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参考。未来,安徽省教科院将继续深化此类跨学段、跨区域的教研机制建设,助力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实现系统提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