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全解(一)
(2018-11-08 11:51:18)
标签:
文化健康教育 |
陈羽飞注解于长沙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先祖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以土德而王天下,因土居中央且在色为黄,所以被称作“黄帝”。黄帝在降生之时就具备了超凡禀赋,幼弱之年就思维缜密,言谈从容,且修身严谨专一,并迅速成才,长大成年之后诚信而通达,教化且福泽天下万民,于出入世间修炼均有成就而最终得道,遂于鼎湖之山铸鼎,鼎成羽化登真而去。
【注】上古:玄古,所生之来。天真:天性自然。神灵:智慧。徇:迅,顺。齐:与善齐同。登天:与道合真;《说文》言:“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天为至高无上之称,黄帝以天师之号尊称岐伯,并向岐伯问言:我听闻上古时期人们的年寿皆能度越百岁,行动灵活而不衰老,当世之人刚过半百之岁就行动衰老不堪,这是因为古今时代变化的原因吗?如今的人们将失去养生之道了吗?
【按】一岁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此处只言“春秋”而不言“冬夏”,是取“春秋”温凉中和之意,象征中华文化中庸之道;其次,五行之木王于卯春,万物由此皆生,五行之金王于酉秋,万物于此皆成,蕴含中华文化“生成”之意。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岐伯答言:上古时期的人们,通晓养生健康之道,善于效法天地阴阳,生活行作能够遵循五行六气之养修法则,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从不妄于劳作,因此精气神俱全,身心统一,能够乐享天年,寿命百岁。如今的人们全然不同了,他们彻底背离了养生之道,饮酒无度,肆意妄为,酒色并作,肾精亏空,元气耗散,不知爱精保神,轻身纵欲,生活起居全无规律,因此年过半百就迅速衰老了。
【按一】《老子》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按二】形与神俱,形为阴,神为阳,身形为物质之阴,心神为精神之阳。此处阐明阴阳和谐统一之理,其应象于人,亦可言身心之和谐一统。《灵枢·天年》言:“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又言:“人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注】知道:知晓养生之道。法:取法。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古圣人教导人们,应注意防范四时虚向不正的风气侵袭。养生之道贵在法于清净,因此内心要恬澹少欲,湛然无物,人体元真之气就会自然顺从。真气抟聚则精凝神定,此时内守坚固,外邪难入,疾病如何还能生成?
【按一】九宫八风,风居八方。风自正面来,为正风,不伤害人;风从虚后方来,为虚邪贼风,伤害人体。因此,春避西风,夏避北风,秋避东风,冬避南风,其他各方均可依此类推,此为通用之说。若进一步详论之,天有四正四隅八风,亦可分别对应为南方之大弱风、西南方之谋风、西方之刚风、西北方之折风、北方之大刚风、东北方之凶风、东方之婴儿风、东南方之弱风。人之五脏,亦有肝、心、肺、肾四脏居于四正位,脾土则统四隅,由此复与天之八方相应。天之八风,不外乎五行之气,人之五脏五经,亦不外乎五行之气,谨慎察之,皆是天人合一之理。所谓虚邪贼风之伤害人体,并非仅由当季之冲后方来风才可伤人,由当季之胜克方来风亦可伤人。除此以外,人若本身正气不足,身体虚亏,即便受感于当季之正风,同样可以伤身,只不过伤害之深浅程度各异。如若八风皆正,且人体正气充足,则身体可常保清静安泰。总而言之,虚邪贼风之理,尤当细致推敲,绝不可拘泥于某一方面而论。《灵枢·百病始生》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按二】恬澹虚无之妙,于《清静经》有言:“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即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注】教下:教导民众。真气:元真之气。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要做到清心而少欲,内心安宁而没有恐惧,形体虽劳而不感觉疲倦,呼吸顺调气血畅达,人们各自安乐太平而无所不足。如此则不论饮食粗精,都能品出美味,不论服饰朴华,都能舒适自在,不论习俗异同,都能乐享其中,居高之人不凌下,处下之人不援上,这正是民生朴实之道。保此之道,任何物欲都不能伤人眼目,任何邪淫都不能乱人心智,不论贵贱贤愚各色人们已无彼此分别之心,而无有恐惧,共同合心于道。正是因为人们的生活行作合同于修养天真之道,天地之明德有得于心,因此天真完备,形体不衰,身不危殆,年寿皆能度越百岁。
【按】《老子》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又言:“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言:“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庄子》言:“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又言:“无为而性命不全者,未之有也。”
【注】愚智贤不肖:贵贱贤愚各类人等。德全:全其体道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