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2022-04-13 19:10:27)
标签:

旅游

云南

西藏

第七条进藏路线

丙察左线

我有个梦想,此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这次,终于梦想成真,而且起点很高,选择一条最原始的丙察左线,这是一条被称为最艰险及最具原始风光的进藏线路。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进藏线路,通常说法有七条:1.青藏线;2.川藏北线3173.川藏南线3184.滇藏线;5.新藏线;6.丙察察线;7. 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丙察察线、丙察左线地处横断山脉腹地深处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世界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地带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也是封印千年茶马古道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大多路段为砂石路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丙察察线:经丙中洛~察瓦龙~察隅县,在然乌汇入318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丙察左线:经丙中洛~察瓦龙~左贡县,在左贡汇入318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20224月,在夜雨旅行社组织下,8人分坐2辆坦克3008天时间,完成丙察察----丙察左----滇藏线穿越。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大理出发

大理白族自治州:海月风花雪月浪漫之城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享受大理悠闲的旅行生活,细细品味古城的一砖一瓦。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大理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崇圣寺三塔,大理地标性建筑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进入怒江州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怒江大峡谷:世界第三大峡谷,也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大峡谷。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泸水市(六库镇),怒江州首府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知子罗:既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从古南国进入缅甸的重要驿站,曾是怒江州府和原碧江县城所在地。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1986年底碧江县建制撤销,人去城空。知子罗变为废城后,至今仍保持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样子,非常有时间凝固的味道及穿越的感觉。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老姆登村:位于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怒江右侧山坡上。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被誉为中国最美村寨“老姆登村”,怒语里,老姆登是“人喜欢来的地方”。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这里怒江峡谷云雾弥漫,也是皇冠山的绝佳观景地。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村入其名,这个坐落于碧罗雪山半山腰的村庄,的确来了就不想走。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福贡县,怒江州中部的一个小山城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贡山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丙中洛:贡山县管辖的一个镇,有着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白云深处原生态的古朴村落。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春赏野花,夏览江河,秋冬观瑞雪,隽秀与壮阔完美融合,真可谓“人神共居丙中洛”。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江两岸是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了典型的峡谷地貌。

高黎贡山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怒江第一湾:形似马蹄,江水如玉。由于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称为怒江第一湾。常年来都是怒江无可争议的宣传照。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雾里村: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小村落,风景如画,是著名导演田壮壮拍摄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中的茶马古道,人从古道入口走2.5公里即可抵达“雾里村”。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正如其名,晨起可见雾里朦朦,炊烟袅袅,何似人间。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秋那桶:被当地人称卫“神的花园”,梯田与溪水错落有致,形成宁静而安祥的田园秘境,宛如人间仙境,被浙江电视台誉为“从天上落入凡间的如画小寨”。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进入西藏交界,丙察察线真正开始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路况骤然变差,坑坑洼洼,颠的人都散架了似的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老虎嘴:仿佛被吞噬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大流沙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察瓦龙:西藏最东南角,藏语意为“午热谷地”。是新滇藏通道上的重镇,进入西藏的又一东大门。地处梅里雪山的西北脚下,与云南省德钦县、贡山县相邻。因为路途遥远、艰险和闭塞,长期以来,犹如孤岛般的存在。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雪山秘境:海拔4290米星空露营,此行最大亮点之一。晚餐营地火锅,刺骨寒风,只感觉“冷”。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同时观赏“日照金山”“银河星空”“云海”“日出”四大震撼景观,可惜什么都没有看到。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这里是梅里雪山西北坡,梅里雪山,是藏区八大神山之一。它是一座绵延150公里的南北走向的庞大雪山群,宛如一条巨龙盘旋在云南西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甲应村:在卡瓦博格雪山后面,至今人迹罕至,全村只有4户人家,是个隐藏着真正的绝世秘境。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冰湖:徒步1.5小时,往返10公里,前往雪山冰湖,抵达湖边后,被雪山、湖泊、冰川等景观惊艳到。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进入丙察左线,99%的人都不知道丙察左线是七条进藏线路硕果仅存的原始路况,被越野探险界誉为进藏最后的圣境,路况之险峻,沿途景色之惊艳,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220公里,行走10小时,翻越2座大山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丙察左的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大坑能养鱼,小坑能卧驴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也是最险峻的路段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道理狭窄,会车困难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沿途景色之惊艳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闯出丙察左线,抵达左贡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左贡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左贡---芒康,走上滇藏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老天送我们大礼,突降大雪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看一场春雪(海拔5080米)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有惊喜,就有意外,因大雪被困在芒康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盐井千年古盐田:这道人文景观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古盐田历史悠久,距今约有1300多年历史。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在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沙滩和悬崖陡坡上层层搭建有3200多块盐田。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飞来寺:正对卡瓦格博峰,可以近距离感受卡瓦格博日照金山的震撼之美。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卡瓦博格神峰:海拔6740米,是全世界公认为最美丽的雪山,被誉为“雪山之神”。这座因信仰和文化而被尊重的山,明文规定将永远不允许被攀登,卡瓦格博就成为了人类至今都无人登顶的处女峰。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奔子栏金沙江大湾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长江第一湾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丽江解散

又见丽江:大研古城的耳熟能详,束河古镇的小资情调,让来此的人们流连忘返。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花絮

4人专场的纳西古乐会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怒族烤乳猪手抓饭大餐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纳西族司机的精彩表演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红拉山垭口的施救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盐井一口面的比赛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48小时一次的核酸检查

挑战第七条进藏路线----丙察左线

这次进藏,此生无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