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照片集成(之一百九十六)老天津照片

标签:
天津的历史和故事天津老照片历史 |

抗日胜利游行
2017-04-07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当年10月10日上午,天津各界人士,在民园体育场举行盛大集会,庆祝抗战胜利及欢迎盟军。
这张极为罕见的照片反映的是集会结束后,游行队伍沿着今成都道行进的场面,引导队伍正从成都道拐入山西路,成都道一侧的建筑原貌清晰可见。拍摄者是美军记者,拍摄位置为真光影院(今曙光影院址)楼顶。
两轮当道的福岛街
两轮当道的福岛街
聂永正
这是一幅日租界福岛街(今多伦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街道照片。可以看到马路上交通工具还是以两轮的“胶皮”及自行车唱主角。胶皮车又称东洋车,最初从日本引进,供侨民使用。由于其灵活便捷,很快为社会民众接受。有关资料统计,1921年天津从事“拉胶皮的”达八万之众。三十年代初天津只有为数不多销售英德自行车的商店,且价格昂贵。照片右边近景是日本居留民团医院,1949年后为天津市市立中医医院,在国内知名度颇高,中间带塔楼建筑今犹存,位于今多伦道与河北路交口,原塔楼地震后拆除。
马场道墓地
马场道墓地
2017-03-15
马场道墓地,又称马厂道冢园,始建于1913年,位于今永安道与友谊北路交口。1951年牺牲于朝鲜战场的相声名家常宝堃安葬于此,因此后来俗称“小蘑菇坟地”。此墓地原为荒地,因租界人口不断增加,原位于广东路的英国墓地不敷使用,因此英租界工部局在租界以外开辟此地作为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安葬外国人及租界中的中国人。墓地北门东侧原有一座尖顶小教堂,为青砖砌筑。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此墓地改为公园。
梅兰芳来津唱堂会
梅兰芳来津唱堂会
2017-03-29
吕海寰是著名外交家,1924年退隐津门,住在英租界四十号路(即牛津路,今南京路至马场道之间的新华路)。
1926年重阳节,应吕海寰之邀,梅兰芳到吕宅唱堂会。据1926年10月23日《北洋画报》所载《津演剧谈片——吕宅堂会琐记》一文,“今岁东莱吕镜子(海寰)尚书八秩晋五,又值乡举周中,其家人择于重九节日,在英界私寓为之补祝,其实镜老寿辰,系在夏历六月初间也。”也就是说,吕海寰本来是夏历六月初的生日,但其家人则选择在重阳节这一天为其补祝。
重阳节这一天,“吕宅堂会,约有名伶奏技,而梅韩王诸辈因之莅止焉”。本来,梅兰芳来津,一向住在利顺德饭店。而在那天,梅兰芳并未下榻利顺德,而是直抵吕宅。“九时抵吕宅,即接演《汾河湾》,匆匆入室化装上,余为之摄上装图一帧,以作此行之纪念。”当天晚上,梅兰芳演了两出戏,除《汾河湾》外,尚有《金榜乐》即《御碑亭》。
除梅兰芳外,“他剧之可纪者,有韩世昌之《思凡》及《闹学》,王凤卿之《取成都》,尚和玉之《艳阳楼》,李万春之《二将军》等剧”。有趣的是,李万春身材奇短,“有人问询万春年几何,答以十七,则均哄笑,盖身躯奇矮,望之如十二三而已”。
梅兰芳来津之前,本来是在济南演出义务戏,当时是应张宗昌邀请演出的,目的是赈济灾民。此次来津,“乃乘专车,今夕演毕即仍搭该列车返济,再演一夜,然后赴青岛演三天”。
因为吕海寰是前清大臣,故旧知交很多,所以吕宅堂会戏,“贵宾甚众,不可尽记。惟天津四大奇人:陆三黑子、徐二万子、赵二愣子、钱二麻子均到齐,可谓一时之盛。女宾之明星,则有伦贝子之如夫人,周前总理之如夫人等。堂会至翌晨三时始散”。
吕海寰是前清著名大臣,曾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亦曾任驻外公使、兵部尚书等职,但寓津时间并不算长,大约在天津只生活了四年左右。据1927年2月26日《北洋画报》载,“前清尚书吕镜老于上月在津去世,兹其家人择于旧历本月廿六日,在英租界四十号路宅中领帖”。另据1927年3月9日《北洋画报》载,“旧历二十六系发引之期,灵柩业于是日运鲁”。
从上述资料看,吕海寰是在英租界去世的,但其逝世后则葬于山东故乡,正所谓落叶归根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