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54)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情感的不同呈现——以《阁夜》为例

标签:
教育 |
分类: 工作简报 |
简报(54)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情感的不同呈现
——以《阁夜》为例
第24期“一周一主题”网络研讨纪实
主持人:蔡娜(2019.10.22)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7QRTvkK2qC5x6JawVlxYwrsf4OxhIz1HNiaEptBZD8hjZrb8MFeicicrptNjcDJfMZEqfTp68ib9Qibg1iaqFa5zgicGw/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主持人)大家早上好,从今天开始,我们的工作室要进行关于诗歌体验式主题阅读的主题探讨。
对于诗歌主题的分类有各种不同标准和类型,本期我将尝试依据诗歌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来归类不同类型的诗歌。因为对于学生来讲,其实大多数常见诗人的情感已经被他们标签化了,但在实际上即便是同一诗人同类似的情感,在不同诗歌中也是有着细微差别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引导他们依托文本,进入情境,去尽可能的体验和重现诗人的情感,以达到较准确的定位诗歌情感主旨。本着以高中教材为纲的原则,本期将以杜甫《阁夜》为例,来探究在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情感的不同呈现?张铁军老师:请大家将自己对于《阁夜》及杜甫诗歌忧国忧民思想的体现的思考(包括文本思考、教学环节设计、自己的教学心得等诸多方面)多加交流与探讨。
(主持人)在高中教材中选入的杜甫诗歌基本上都是将杜甫的个人情感置身于宏大的家国背景下去表现,所以以杜甫的眼睛为镜头的话,我们会发现杜甫最擅长运用广角镜头,长镜头来捕捉外界,并且这个镜头永远都是在晃动的,所以今天的话题也可以以《阁夜》为例,来探讨这一类诗歌如《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中这些特点是如何呈现的?
比如《阁夜》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中,“声悲壮”“影动摇”,仿佛是鼓角声震动了江水,才会有星影的摇动,此时整个世界都被震动,天地江水都一起随着杜甫这双饱含深情的双眼在剧烈晃动,在杜甫的镜头里,用广角镜头拍下了频仍的战乱,失序的国家,用长镜头拍下了颠沛的百姓,寂寥的寒宵,整首诗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凄凉悲怆,痛苦孤独的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情感!
但对于诗歌的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同时也是我教学中的难点,希望各位老师能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给出自己的建议和理解?
是的。杜甫诗歌情感的呈现有着强烈的时空延展性。在《登高》的学习中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明显!在无边的浩荡中,在不尽的时间长河里,百年的沧桑苦痛,万里的无穷哀愁,很能撼动人心。从意境上诗歌也获得了极大的拓展延伸,读者几乎是思接千载视通八荒。
《阁夜》中时空的延展也比较典型。如蔡老师所说,他的眼睛就是一个变化多端的镜头,从人民到国家,从历史到现在,从个人到社会,在穿插交织延展的时空里,诗歌的意境更为阔大,情感也就更为深沉。
王清喜老师:杜甫的家国情怀是浓烈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遇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态度,,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不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形成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这在《登岳阳楼》一诗中体现的特别明显,“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多么宏阔的意境,然而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所表达的情感是多么的压抑,多么的狭窄,由宏阔到狭窄;最后终于还是压抑不住内心的情感,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爱国情感喷薄而出,由颈联抒个人身世感慨上升到尾联抒家国情怀,情感上,又由狭窄到宏阔。正如清代学者浦起龙《读杜心解》中所言:“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魏荣康老师:杜甫在《旅夜书怀》写道,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主持人)是的,情感细腻又宏大,只有杜甫可以做到,情感在诗歌的起承转合中水到渠成的流动和呈现。
王威老师:
提到杜甫,老师都很敬佩,学生都很刻板形象。记得在教学杜甫的高中阶段的诗歌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张口闭口忧国忧民,但是具体到内容怎么体现的。杜甫是如何构思安排的,美在哪里,沉思在哪里似乎会被忽略。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提醒学生回归文本,我们自己也要静下心来剥离一些刻板的名词而用心来体会。杜甫也是人,他的一生有很多主题和关键词,但是不同阶段主要的体现不一样。比如《旅夜书怀》和《登高》体现的心理活动特征和过程区别就很大。高中选修的《人物传记》那本就有选择杜甫传记,感觉让学生阅读了会有收获。并且,关于杜甫有太多名家前辈研究思考,多参照了解应该会更科学。
(主持人)去看选修的《人物传记》是个不错的选择,我觉得对于高三学生也是很有价值的,学生现在标签化太严重,导致阅读任何诗歌只要看到诗人学生都是在程序答题!
李雯老师:
是的。以《登岳阳楼》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觉得此诗平平,没有让他们觉得惊叹的地方。这首诗歌最精到的地方,我认为不是对于洞庭湖的气势磅礴和广阔浩渺的描写,而是情与景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我们通过颔联置身诗境觉得阔大雄浑,但情感转向狭窄,在广袤的天地中觉得自身渺小孤独。古人总喜欢登高望远,原因是人的感官的有限性,内心有情感郁积。所以赏析登高这类的诗歌要先确定登高者的身份,如果第一步明了了,情感也就水到渠成。我们在读这首登高之作时你会发现登高者年事已高、疾病缠身、羁旅在外,只有孤舟相伴,所以在广阔的天地中如此命运多舛,时运不济的杜甫不会有什么豪情壮志、豪放洒脱,有的只能是对自己的身世之悲。因为我们发现他飘零、贫苦、孤独、疾病,生活已经将他推到了绝境,生命已经萎缩到了无可喘息的地步。此时的人生应该是自顾不暇,应该是自怨自艾,应该是苦楚漫天。穷尽所有的作品也难以抒写自己的苦楚。而诗歌伟大之处是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而是宕开一笔,由己及国,由小到大,由狭到广,将沉痛变为沉郁,将平实变为顿挫。诗歌由一个境界转入另外一个境界,自然而又阔大。
王婧雯老师:《阁夜》这首诗给人一种一直处在黑暗之下没有阳光的感觉,我有时候在思考,总给学生一种杜甫是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总告诉他们沉郁顿挫,那么学生对于杜甫的认识也只会是一种忧郁者。直到读到杜甫的《有客》,为诗中体现出来的乐观之情所触动。所以上课会给学生配套这首诗歌,它的原文如下:
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
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
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
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诗歌背景是杜甫久患肺病,但在江边择一新住址,虽是陋室,却有客有亲。充满了温馨的生活情趣。这就刚好告诉学生,杜甫的“沉”不是他的无病呻吟,而是他有对生活的向往,他之所以“沉”,是因为心中的那团希望之火不熄,所以诗人能以乐观之心对待生活,能在生活的细微处体察诗情。他的这种生活态度,给后人们极大的启发,即身处人生的暗夜之中,也要用希望之火照亮人生之路。
(主持人)高见哦,特别赞同你分析的那个“沉”字,很有见地,也完全符合杜甫的个人情感追求!
陈江月老师:
《阁夜》中蔡老师提到的“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中,很多学生都迷惑于对句,觉得与前句情感截然不同。蒋一梅说野哭、夷歌两句为倒装,渔夫樵子唱出的夷歌,实际也是悲怆之声。这两种声音前再加以“千家”“数处”的修饰,就更能体现战乱波及之广,这种景况也就进一步触发了敏感诗人对人民和国家的关切。个人的一点理解,请大家指正。
王云老师:杜诗的深度,主要是作为伟大诗人生命感受的丰富以及表达能力的强大所造成的。杜甫诗歌具有一种突出的崇高感,这源于他忠君爱民的情怀,强烈的忧患意识,雄伟、壮阔的环境意象描写,也源于个体面对宇宙无限的抗争感。因而,了解杜甫生平,是读懂杜甫诗歌的重要环节。然而,一个诗人常常因所处时、地和年岁的不同,而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风格,这是不足为奇的。因而,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文本为抓手,通过品味诗句,感悟杜甫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李妍老师:文字背后见人心,杜甫立足宏大的背景下刻画细腻的情感,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百姓的关切,对国家的担忧,体现在诗歌字里行间,需要我们通过对文字的解读,了解杜甫人格特点。
胡鑫哲老师:杜甫的《登楼》一诗中有“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此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意境阔大,锦江是一个主视点,诗人的视点由锦江扩散到整个天地,天地之间皆为春色,句中以“来”了联接,仿佛春色自天地八方悠悠而来,汇聚在这锦江,气势雄浑。“来”字也有寒冬已去,春色归来之意。
后一句写玉垒山上的浮云从古至今变幻无定,古今世事其实也如浮云一般变幻无常。上句在空间上视野开阔,下句在时间上引发无尽遐思,春色归来,天地之间无不是,古今之际,浮云变幻莫能非。这一联营造的意境阔大,悠远,又暗含着杜甫对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命运的忧思。胡应麟曾评杜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确是如此。
诗歌从魏晋南北朝到盛唐,诗歌发展的延续性在一些基本特征上是很显著的:儒家传统中以诗为政治与教化之工具的观念在实际创作中很少被认真看待,诗始终是一种个人性的艺术创作,是表现诗人生活情怀与人生理想的审美形式。而盛唐诗人的激荡的热情与浪漫的幻想,更使诗成为华彩的乐章。安史之乱后,首先可以看到诗歌与时事政治的关联加强了。这本身当然不是什么缺点,杜甫许多这一类型的诗作都具有感人的力量,对于唐诗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开拓。但同时需要注意到,这一种关联的加强常常伴随着诗人个体意识的削弱和对于国家的依附意识的加强,伴随着儒家文学观念的加强。这在杜甫已不能免,在白居易等诗人那里则更突出。而另一方面,作为盛唐诗歌主要特征的激情的表现,在中唐诗歌中也受到了抑制。杜甫诗的“沉郁”,实际就是激情受到理性的抑制的结果。在其他诗人那里,激情或转化为怪诞,或转化为哀苦,乃至退化为闲适、琐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