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马戏

标签:
天津的历史和故事 |
|
|||
民国时期,天津只有一家马戏团。该团成立于上世纪40年代,原名双盛马戏班,由山东马戏艺人杨可元(绰号杨小辫)及其侄子杨发奎组建,1948年来津后更名为中华马戏团。 “马戏”是外来语,中国人称之为“跑马解”。而且都是搭野台子演出,流动性很大,而中华马戏团却常年在天津搭棚,做长期演出,成了扎根天津的演出团体。马戏演出不可以没有马术,马术表演中有“八步赶韂”“脚蹬双鞍”和不同形式的“女子马术”等。当然还有其他节目,如走绳索、耍坛子、空中飞人、驯熊、驯猴、驯羊等,都很受天津人欢迎。他们还吸收了天津人加入马戏团,如杠子名家孔祥瑞、荣景安,武术家孙连贵等。 在民国,天津也有外国马戏团来表演,可票价高昂,观众主要是外国侨民。 上世纪20年代,日本安松马戏团来过一次,在今和平路胜利公园广场搭大棚。内部比较讲究,设有日式榻榻米,观众席地盘腿而坐。表演节目以马术为主,驯马人用马鞭引导马匹做出各种动作。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首次在天津演出的飞车走壁,由一个人驾驶摩托车,高速在竹片组成的大圆筒中上下爬行,表演各种手彩杂技。由于节目新奇,再加上事先在报纸上大登广告,半个月的演出上座率相当高。 还有一次是英国马戏表演团,在耀华学校原址,那块三角地的一侧进行过表演。动物演员里有老虎、狮子和大洋马,还有杂技、舞蹈和惊险的高空表演。 当年,这样的节目能演出,实属不易。你想想,如果没有天津人的好胜心、好奇心、喜欢惊险刺激,哪能有马戏团的立锥之地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