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老城厢

标签:
天津的历史和故事 |
天津的老城厢
津味儿
2014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一
提起天津的老城厢,可真有些说头儿。
过去的老城厢,一座四方城,几个大城门,把里外分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1404年到1900年,这座近五百年的天津城堡终于毁在八国联军之手。城堡拆毁后的几个月,都统衙门又下令将拆除后的天津城墙改筑马路。于是,老城厢改建成了东、西、南、北四条大马路,马路上转圈跑着“当——当——”的白牌电车。从那时候起,天津就没有了老城厢,只有城里城外了。
那老城厢到底是怎样拆迁的呢?我们就来说说这件事情。据县志记载,天津设卫筑城在1404年(明永乐二年),初筑为土城,1494年改建为砖城,1725年又大修一次,城呈长方形,高三丈五尺。环城开设四门,北曰“带河”,西曰“卫安”,东曰“镇海”,南曰“归极”,门上建楼,巍巍然雄伟壮观。惟1725年大修时,所烧的城砖都是马家口和西门外砖窑厂烧造,工精质坚,可称名贵。
1901年1月21日,联军都统衙门发布告:“为出示晓谕事照得津郡街市地面狭窄,于各商往来运货甚为不便,兹本都统等公同商定,所有周围城墙全行拆去,其以此地改筑马路之用,其靠城墙各房间,仰各业主速行拆去,其砖瓦木料等项,准各房主领回,为此兹谕各民人等知悉,仰凛遵勿违,切切,特示。”其后,在交还天津的议定书上,第一款即是“天津城墙不能再筑”。同时,用一万银元和一万袋米作工费,动手拆城。城墙拆完,所有城砖和灰土等,英军船只载运填垫威海卫海滨。
为了纪念天津拆除城墙这件事情,天津人从四个城门的名字中各采一字,北曰“带河”,取“带”字;西曰“卫安”,取“卫”字;东曰“镇海”,取“海”字;南曰“归极”,取“归”字,叫做“带卫归海”,来纪念这拆城的故事,也告诉后人城砖的去向。换句话说,天津的城砖大部分已经填入了威海卫的海底。
这件事,天津的苏克臣老人在为清代樊彬的《津门小令》加注时说“津门好,防海有新城”就是说的1725年修城墙一事,并说“津邑人氏从四个城门的名字各采一字,因有‘带卫归海’之说”。
那用一万银元和一万袋米作工费,这个工费,谁挣了呢?是一个叫曹剑秋的人。这个人在以前承包都统衙门的活路时,能如期完成,到了决定拆除天津城墙时,洋人又想起这个曹剑秋。都统衙门的秘书丁家立把曹剑秋找了去,将拆除城墙的工程包给了他。据说谈妥的条件是,除了把拆下来的旧砖归拆者所有外,还付给银元一万块及大米一万袋。当时天津的物价飞涨,银元与粮食又都是市民急需的,曹剑秋立即答应下来。他接手这项工程后,又采用同样办法将工程分段包出去,城墙地基尚余半尺多高未铲平时,便算交了差。
曹剑秋拆除城墙有“功”,得到洋人的“赞许”,就把今天东门外及南门外两大片土地划拨给他所有。后来,曹剑秋在南门东草场庵附近盖了一座高宅大院,大门楼十分壮观,人称“曹家大门”。
当时,看着拆城墙,不少居民不知所措。他们手拿着城砖,感叹万分,不免潸然泪下。这些城砖,一部分被英国人运到大沽口修墙,一部分拉到山东威海卫修筑海防堤坝。日本人运走了一部分作地炕,一部分用在修盖公共场所及街厕。还有一部分由利顺德大饭店副董事长、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运走,修盖新华路和唐山道交口处的一排二层楼房。
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十块城砖,就是从营口道、新华路一带梁氏住宅中征集到的。其中的一块,砖头侧面镶有“建城官窑新样城砖”字样,现在还不清楚是何时所造。另外,天津吕祖堂也藏有天津城砖,上而还有清“同治”的年款。从这些筑城的遗物中,我们似乎听到了饱经数百年沧桑的城砖的哭泣和呐喊。
天津自从拆了老城厢,也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城外边的世界是十分精彩,那种四四方方一座城的概念,也是不可取的。虽说是这样,八国联军所干的这一桩事,是会永远记在天津人民的心里,是他们拆了我们的老城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