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铛阁——远去的历史街区

标签:
天津的历史和故事 |
铃铛阁——远去的历史街区
津味儿
王和平
2014年6月27日星期五
小时候常听同院的老奶奶讲故事,其中有一段铃铛阁的故事。
说是老年间,在西北角以西,驴市口的东边,也就是现在芥园道东头路南,有一座“铃铛阁”。楼阁雕梁画栋,庄严华丽,挂满了叮咚悦耳的大铃铛。那铃声随风荡漾,传出数里之外。更为惊奇的是,每逢铃铛声响起,就会有许多白色的鸽子在铃铛阁上空飞舞,景色蔚为壮观。
有一年,不知打哪儿来了一个南方人,每天站在铃铛阁下向上张望。一连一个多月,这人天天站在那儿不动地儿,紧紧地盯着楼阁看。路人看他那样儿都以为他有病,没人搭理他,也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所以谁也没记住究竟他是哪一天来又是哪一天走的。
又过了几个月,大伙儿突然听不到铃铛阁那美妙的铃声了,当人们聚拢起来察看时,猛地发现铃铛阁上的铃铛不见了!再看那飞舞的白鸽也不见了!人们忽然想起了那位神秘的不速之客——肯定是他将这些宝物盗走了。从此,这儿再也听不到美妙动听的铃声了,只留下一段“南蛮子”憋宝的传说。
传说归传说,实际上铃铛阁原名藏经阁,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是稽古寺附属建筑物。藏经阁所藏佛经十六柜,其中的《大藏经》包括全部汉语佛教经典,版本珍贵。乾隆年间《天津县志》中记载:“稽古寺,在西北门外西北隅,万历七年敕建,康熙三十八年重建,有藏经阁。”这里说的藏经阁,便是铃铛阁。但只可惜,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因稽古寺临近的木板厂失火,殃及铃铛阁,大火将这著名古迹连同珍贵的藏书一起焚毁。
1901年,倡兴新学,天津府在稽古寺原址成立了“普通学堂”。1903年,改成“天津府官立中学”。1905年,学校全行新制,改称为“天津府中学堂”。1912年,改成“河北省立天津中学校”。1928年,改成“河北省立第一中学堂”。1933年,改成“河北省天津中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成“天津第三中学”,1960年,三中迁入了丁字沽新校舍,原址改成“铃铛阁中学”,给远去的稽古寺留下了一丝历史印迹。
我采访的一位老先生说:“铃铛阁地区,盐店街地区,是天津市明清古城区所保留下来的最后两块原始街区,这两块街区历史价值非常高,即使老城厢未被拆除,其历史价值亦不容忽视,老城厢拆除后,这两个历史地段的价值就更为凸显了。”
的确如此,从万历七年的1579年到今天的公元2014年,这是一段多么漫长的历史岁月啊,我一遍又一遍地浏览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地名——斗店胡同、张公祠前街、普渡庵胡同、天顺和胡同、关下冰窖胡同、学务处胡同、刷纸庙胡同,周公祠西街、三条石小马路、大王庙后街……不由得联想,这儿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又有多少美丽的传说,抑或承载了多少天津父老乡亲几百年来的创业、生活历史。因此不禁感慨,那么多带有民族色彩,蕴含了丰富历史沉淀、有着说不完故事的老胡同、老街道,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