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文化研究会郑鼎文
周文化研究会郑鼎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96
  • 关注人气: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推荐庄关通先生的“小古镜”

(2022-08-11 11:52:23)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研究

我推荐庄关通先生的“小古镜”

郑鼎文

昨晚读庄关通先生的博文《我喜欢用的“小古镜”》,我深感这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是历久弥新的精神食粮,是永远的精神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精神价值。

尽管老小孩家园是非常优秀的好家园,是老小孩的天堂。但毋庸讳言,其精品不多,质量有限。特别是封冻了数量很大的博文后,其总体水平达到的程度还很不够。加之近年来音画作品发展迅猛,虽然生动活泼又好看,但赶时髦、图热闹之风也颇盛行,静下心写质量较高作品的作者大大减少,更使得老小孩家园质量堪忧。

在这种情况下,像庄关通先生所写的《我喜欢用的“小古镜”》之类的质量较高的精品就显得弥足珍贵。庄先生本是特级教师,是真正做学问的人。他的好多讲述文章都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读进去了,领悟到了真谛,对思想必有启迪,对精神必有丰富,对进取必有感召。

所以我在此郑重有推荐庄关通先生的这篇文章以及好多很有水平的文章,希望大家有空多读。

附:原文

【原创】我喜欢用的“小古镜”

【题前引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我喜欢用的“小古镜”

庄关通

      下面是我喜欢用的“小古镜”(部分)。退休前,我常拿它们照自己。退休后,我在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将它们介绍给我的服务对象——可爱的青少年们,同他们一道既研习文言短文,又感悟其精神内核。现在,我按各“面”“小古镜”介绍的实际需要,以“直译”、“意译”、“不译”相结合的方式,将它们展示出来。

 

1、荀巨伯,情深骨肉

      东汉人荀巨伯长途跋涉,到远处去探望一位生病的朋友。很不巧,碰上一支外族部队攻打朋友所在的郡城。朋友对巨伯说:“我快死了,您离开这里吧!”巨伯说:“我远道来看望您,您叫我现在离开?败坏道义来为自己保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该干的事吗?!”

      敌军进了郡城后,见到了荀巨伯,问:“我们大军一到,全城人都跑了,你是个什么样的男人,竟敢一个人留在这里?”

      荀巨伯说:“我这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情愿我死,换这朋友一条命。”

      敌军军官听了,互相议论说:“我们这辈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把部队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世说新语•德行》)

 

2、王翱,轻财好义

      明代名臣王翱(1384—1467)同一名太监关系很好。这太监为人廉洁。一次,王翱要调往两广去总督军务,临别时,那太监一定要将皇帝所赐的八颗名贵的西洋珠分一半给王翱,留个纪念。王翱坚决推辞。那太监边哭泣边说明自己的诚意。王翱没办法,收下了。

      王翱把这四颗名珠放进自己披袄的夹层里,又细致地缝好。后来,那太监死了。王翱回朝后,就寻找太监的继承人。找到后,反反复复催促太监的两个侄子办实业。

      等那两个侄子想要资助时,王翱才拆开披袄,拿出四颗名珠给他们。原来封珠的标记还好端端在呢。(《记王忠肃公翱事》)

 

3、晏殊,襟怀坦白

      晏殊(991—1055)少年时,非常聪颖,张知白把他推荐给朝廷,宋真宗就在皇宫里召见他。当时,恰巧逢到皇帝主持殿试,就让晏殊也参加考试。晏殊一见试题,就说:“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宋真宗很喜欢他如此坦白。

      晏殊在文史馆任职阶段,天下太平,朝廷允许大臣们自选景点娱乐畅饮……晏殊那时家境相当贫困,不能出去参加欢聚,就在家同兄弟一道研习学问。

      后来,朝廷要选拔东宫官员,执政大臣按皇帝的旨意选定了晏殊。晏殊上任前,宋真宗对他说清楚了任命他为东宫官员的原因和用意,因为在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之时,唯晏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晏殊老老实实地对宋真宗说:“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皇帝听了,更称赞他的诚实。(《梦溪笔谈》)

 

4、王旦,克己奉公

      寇准多次说王旦(957—1017)的短处,而王旦专门称赞寇准。宋真宗对王旦说:"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王旦说:“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

      寇准被免除枢密使后,曾托人私下向王旦求做使相,王旦吃惊地说:“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寇准为此感到很不舒服。

      但是不久,朝廷任命寇准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入朝拜见,感激地说:“不是陛下了解我,怎么能至此?”宋真宗具体说出王旦怎么怎么举荐寇准的情况,寇准惭愧地感叹,认识到自己真比不上王旦。(《宋史》王旦传)

 

5、夏原吉,同甘共苦

      浙西发大水,地方官员治理难以见效。永乐元年,朝廷派夏原吉(1366—1430)指挥治水。夏原吉按照朝廷批准的方案,组织十多万人,先疏通吴淞江。他日夜规划,每天身穿布衣,徒步奔波,酷暑烈日之下,也不撑伞。他说:“民劳,吾何忍独适!”

      后来,有一回,夏原吉跟着皇帝到北方视察。皇帝从夏原吉的干粮袋里拿一点干粮尝尝,一尝,就笑着说:“怎么这样差劲?”夏原吉回答说:“军中士卒还有吃不饱的。”这一下,皇帝觉察了,就命令立即犒劳将士(《明史》)

 

6、段秀实,一尘不染

      唐代建中年间,野心勃勃的朱泚要拉拢段秀实(719—783),就给段秀实家眷送去三百匹大綾。段秀实知道后,极其愤怒,因为他事先已经提醒过家人,绝不能收朱泚的东西。当时接受大綾的是段秀实的女婿。女婿向段秀实解释说,自己是坚拒的,但自己地位低,拒绝不了。段秀实说,即使这样,这批东西终究不能放在我们家里。

      于是,三百匹大綾被搬到他处理公务的司农治事堂,捆绑在房梁上。

      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准备叛唐称帝,段秀实奋不顾身大骂朱泚,并拼命击杀朱泚,但寡不敌众,被叛军杀害了。之后,知道段秀实拒收大绫的差吏说出此事,朱泚叫人从房梁上取下大绫,见它们的原包装及标志都一动也没有动。(《段太尉逸事状》、《旧唐书》)

 

7、陶侃母亲,教子有方

      陶侃(259—334)年轻时担任管理渔业的小官,一次,他托人把一陶罐腌鱼送给母亲。

      陶侃母亲封好那罐鱼,交还给送来的人,同时写了回信责备陶侃,说:“你当了小官,就把公家的东西拿来送给我,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忧虑啊。” (《世说新语•贤媛》)

 

8、陈遗,寸草春晖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极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文官,大致相当于“秘书”)的时候,经常准备好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巴装进口袋,等到回家,就带着这口袋,将锅巴送给母亲吃。

      后来,遇上晋末农民起义头领孙恩带队伍侵入吴郡,太守袁山松立即组织官军出征。当时,陈遗已积聚了几斗锅巴,来不及送给母亲,就塞满一口袋带着,跟随官军出发。

      在荒野的沪渎一带,双方交战,袁山松的官军被打败,士兵溃散,逃窜隐藏到草木丛、芦苇滩里,很多人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了,而陈遗就靠那袋本想找机会送给母亲的锅巴活了下来。

      后来老百姓传说着这桩奇事,以为有如此纯良孝心的陈遗理应活下来。(《世说新语·德行》)

 

9、顾荣,施不望报·行炙人,知恩报德

      西晋的顾荣(?—312)在洛阳时,一次应邀赴宴,觉察到上菜的“跑堂”脸上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那份烤肉送给他吃。

      同座的朋友都取笑顾荣这种做法。顾荣说:“哪有一天到晚端烤肉却不知烤肉味的呢?!”

      后来,遇上战乱,渡江避难。顾荣发觉:每逢遇到危急,常有一人在身边给予救助。

顾荣追问其缘故,原来护卫他的男子就是接受顾荣送烤肉的那位!(《世说新语•德行》)

 

10、御之妻,与人为善·御,过而能改·晏子,知人善任

      晏子(?—前500)当齐国的相国时,有一天要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

      她丈夫给齐相驾车,坐在宽大的罗伞下,用鞭子抽打四匹马,意气扬扬,看样子他自己感到非常得意。

      隔不久,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请求同他离婚。车夫问妻子为什么突然想离婚,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国的相国,在诸侯中名声显赫。今日我看他出门,坐在车上低着头,心事重重,那模样倒像地位比你低。你身高八尺,只是个驾车的仆人,然而,我看得出你的心思,自以为是,自我陶醉。我因此要求离婚。”

      车夫恳求妻子不要离婚,给一个改正的机会。从此之后,车夫严于自我克制,谦恭多了。

晏子看出了车夫的变化,觉得奇怪,就问车夫,车夫如实相告。之后,晏子观察了一段时间,很满意,就推荐车夫当上了大夫。(《史记·管晏列传》)

(2022年8月8日)

http://img4.oldkids.cn/upload/userface/260804326.jpeg

老舟子新放歌

孩龄:8周岁9个月20天

主页访问次数:432290

学而不厌,助人不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