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观念的变革
(2024-12-04 10:02:53)
一
自上而下推进教学改革的方式,往往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一线教师跟不上顶层设计者倡导的教学观念,需要通过大量的培训、评比、检查、监测来确保改革所要求的观念、方法落到实处。
如果教学的方式方法与观念背道而驰,或者貌合神离,那么教育改革也会南辕北辙。只有观念的变革,才是最可靠的教育改革。
观念的力量是强大的,改变观念也是困难的。观念的制约往往会让教育改革付出沉重的代价。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推进了30多年,围绕素质教育,多少人进行皓首穷经地研究,出台了无数的政策措施,召开了多少大小会议,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了无休止的争论,各级各类的学校也不知做了多少努力尝试和实践探索,所耗费的社会成本不可胜言。然而,今天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依然模糊,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观念并没有在现实中被完全践行,素质教育所反对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依然大行其道。
可见,理想要撼动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并非易事,先进观念与具体实践之间的距离还是相当遥远。
二
几乎每一场教育或教学改革都会遇到观念变革的问题。
当下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教学、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学习任务群、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这些要求体现了教学观念的发展与变化,但在教学实践中又会遇到观念滞后的阻碍。基层学校、一线教师要么邯郸学步式地尝试,要么“新瓶装旧酒”地依然故我。
教学改革,从观念到方法,总有一定的隔膜。
通常情况下,教师教学观念形成,具体教学环境的影响远远大于政策倡导的影响。教育政策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但是教学实践中却要面对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方法不当等问题,教师的教学又回到“满堂灌”,只有这样,学校和教师才会感到心里踏实,有掌控感。
掌握教育话语权的人就会批评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有可能误人子弟。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从来都是具体的教学实践,先进的教学观念不是天上掉下的,也不是自发生长出来的,实践中表现出的种种教学行为,既受教育政策的影响,也受教学环境影响。甚至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下,政策、要求对观念的影响是极其微弱的,现实利益的考量才是学校和教师观念形成的根本出发点。
三
今年9月,关于教育的话题中,有两件事影响很大。
第一件。9月8日,李政涛对话佐藤学,两位重量级的教育专家以“活在静悄悄的课堂”为题,进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对话,30多万人在线观看。这次对话让我们有机会对中国20多年的课程改革进行一次回顾和反思。佐藤学认为,中国的课堂20多年没有多大的变化,依然是排排坐式的接受式教学,依然是教师不遗余力地讲授,依然是陈旧的学习方式。
李政涛则认为我们的课堂与20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已经灵动起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李政涛认为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对于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存在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用理论评价实践,在实践中凝练出理论性三种情况,他主张实践中产生理论,强调了实践自身的重要性。
佐藤学主张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我对话进行的过程。强调教师实践中的自我理论创生,应基于自身实践经验和反思,发展出适合自己教学情境的理论。
两位学者,对教师和教学有不同的看法,为教育讨论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视角,但在教师教学观念的形成上都注重了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意味着观念必然切合具体实践。
第二件。9月25日,《十三邀》栏目中,北京大学教授林小英对话许知远,通过“县中现象”,让我们看到教育现实的一面、无奈的一面,甚至是残酷的一面。面对激烈的教育竞争,我们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不得不把应对考试的那一套学习方式用到极致。我们在教育现实的面前,那些先进的观念、理念显得如此轻飘、苍白。这次对话,在公共话语空间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教育这个领域。拥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不是选择的结果,而是现实利益的考量。
对比两个对话,我们对教育理想与现实的认知,拉满了观念的张力。也许,我们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我们往往在错误的事情上坚持不懈。
四
观念的力量是决定性的。我们在推进教育改革中,都会把提高认识放在第一位。提高认识,就是要求改革的参与者在观念上认同改革的要求。教学观念的变革才是最可靠的教育改革。
教学观念之所以很重要,因为教学观念是我们对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关系、评价的整体性认识和态度,决定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准确把握,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在教谁、教多少这些基本问题。
对一位教师来说,教学观念既是一个主观问题,也是一个客观问题。
主观上,任何一位教师的教学观念与他的学习经历、认知水平、精神境界、性格气质等有关,教师对教育、教学、学生的理解程度影响他的教学观念,包容、耐心、修养等性格特征也是影响教学观念,有的人天生对学生就有一种亲和力,有的人善于与人合作,这些都会影响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又是一个客观的现象,不同的区域、文化、制度下,教师的教学观念也会存在差异。一个鼓励竞争的政策环境下,教师不可能独善其身地追求理想的教育;一个急功近利的氛围中,教师也难以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客观环境带来的教学观念,经常会遮蔽主观上的不足,学校鼓励压榨式的教学,高度控制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教师没有什么教学的自主性,主观上的教学观念就无法显现,所谓教学观念,无非是一种现实利益面前的妥协。
一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物的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赋予一个人不同的身份就会有不同的观念,比如面向全体的教学,如果具体到一个面对四五十个孩子的教师身上,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是一种非常难以实现的挑战;如果我们给这位教师换一个身份,让这个教师作为评价者去评价其他人的教学,他也会用理想化的观念指出别人的不足。有些学校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一套试题,就会让教师在观念上产生这种身份的割裂感。上级与下级的分歧,专家与教师认识的高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冲突,都来自身份不同而导致的观念差异。
教育决策中想象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往往低估了环境的强大作用。
五
更新观念的目的是指导行动。教学观念有时会超越实践,有时会滞后于行动,把观念转变成实践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教育环境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塑造是强大的。例如,一位老师可以通过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益,但是学校每天都在考核你是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是否强化学生的训练,年级组也会用频繁的考试测验强化学习的成绩,那么,这个老师就不可能依然坚持自己的教学观念,抵御环境的干扰。
教学观念受制度、文化、地域环境的影响。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异,不完全是教师自身的差异,而是环境差异带来的。即使城市学校之间,也会因为学校所处的区域、家长社群、学生阶层等不同而表现出教学观念的差异。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观念的冲突之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决定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是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决定教师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进步还是只关注优秀学生的学习进步;优绩主义还是人文主义,决定教师只以分数论成败,还是把成绩提升建立在学生身体健康、心态阳光,以及思维塑造、质疑精神之上……
六
好的教学观念就是与环境的对抗。
当教师面对急功近利、非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会感受到观念的束缚,会产生不得志的压抑感,要么随波逐流,要么特立独行。
教学观念的束缚不仅反映在每个教师的认知中,也会反映在一个社会的集体认知中。
今天,随着生成式数据大模型的兴起和快速迭代,人们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工业文明的时代正在落幕。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业文明下形成的教育体系正在受到系统性的挑战,我们曾经认为天经地义的教育观念即将被颠覆,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面临着一场系统性的蜕变和涅槃。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但什么是知识,什么才是社会需要的能力,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都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教育存在的根基正在发生变化。
工业文明时代,知识是经过验证的事实、理论和原则的集合,是明确的,稳定的。智能时代,知识还包括数据、算法、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知识不再局限于显性的、结构化的信息,还包括隐性的、非结构化的信息,知识的创造者不仅包括人类,机器也能创造知识。
未来社会,我们今天不遗余力去培养的很多的能力,将会显得不再重要。比如写作能力,数据大模型已经比人写得更好,写作能力将会变成人对机器写作个性化训练的能力。比如知识积累,人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无限扩大,完全依赖记忆储存知识应用知识已经不现实,人们将要拥有的是个性化知识、结构化认知、批判性思维、适应知识变化、人际沟通协作等能力
这些变化将会重塑我们认知中那些颠扑不破的教育观念。是不是学校教育是唯一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场所;是不是只有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应对考试是唯一正确的学习方式;学科知识是不是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是不是只有考试才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是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统一的、规定化的课程内容;是不是必须按部就班地按照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组织教学……
智能时代,正在拷问整个社会对教育固有的认知。
七
环境影响一个人的观念,但未必决定一个人的观念。优秀的教师用什么来抵御环境的干扰,那就是观念的觉悟。
观念的觉悟,就是对教学现实与教育理想的差距有深刻的洞察。应该在教学中经常反思,教学观念是什么,教学观念来自哪里,最先进最前沿的教学观念是什么,我们的教学实践距离先进的教学观念有多远,究竟是什么制约了我们的教学观念。
每一位教师应该有教学观念的觉悟,不把习以为常当作天经地义。只有对教学观念的这些问题有了深刻洞悉,才有改变的可能。
八
今天,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的观念提出了挑战。教育的变革是滞后的,因为经过二三百年形成的现代学校教育的体系,具备了一整套完整的教育观念、内容、制度、标准、方法,这套体系已经变得相当稳固,要想改变必须进行系统性的变革。
系统化的体制机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教师的观念也不可能发生变化。但教师要拥有观念的觉悟,需要对这套教育体系有一种反思和警觉,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的挑战。
如何才能具有教学观念的觉悟?
要认识到现在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人类有史以来就形成的,而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时期教育形态,也注定不会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现代学校制度这种规模化、统一化、标准化、非人性的特征对理想教育的约束,无限延长学习时间、机械训练题海战术、苦口婆心反复讲授这些令我们苦不堪言的教学方法,都是这套体系的产物,优秀的教师是努力挣脱这些约束。
要认识到教育无论如何变化,都要以人的存在为尺度,都要回到人的发展与解放,只有对人性的尊重才是永恒的追求。正视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一时的学习困难是难以避免的,要理解学生非主观的行为偏差,把学生当作一个发展中的、有无限可能人,从那些教育的偏见和狭隘认知中解脱出来。
要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必将重新塑造这个世界,技术发展改变的不仅仅是工具和方法,也会改变人类的认知、观念和价值体系。技术一旦发生革命性变化,就不可逆转,不管对人类意味着进步、友好、解放,还是扭曲、异化、毁灭,都不可阻挡。教师只有接受技术,与技术合作,才能适应教育变革的未来趋势。
社会的进步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也不会迁就任何一个职业。观念总会因为旧体系的存在而脱节,也许我们做不到走在观念前列,做不到引领先进观念,但我们至少保持一种观念的觉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保持俯视的姿态,不断反思,不断接近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