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
(2024-02-26 10:55:31)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教师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坚守职责和使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以精神凝聚力量,以力量传递信仰。
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师内在性的精神领悟和外在性的精神呈现,是教师高度自觉的精神追求,也是教师精神风貌和家国情怀的展现。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高尚的师德情操是做好教师的根本,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是对育人智慧的精准凝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智慧的结晶,又是对现代教育价值理念的融通和发展。育人智慧是育人品格与育人能力的重要体现,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成效。教师要自觉提升育人智慧,当好学生引路人。
四、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水积不厚,不负大舟;风积不厚,不负大翼。教师要具有坚实的知识储备,为给学生一碗水,让自身积聚一潭水;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胸怀,能够在学习、处世、生活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成长为大写的“人”;教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不断自我充电、与时俱进,以汩汩流淌的源头活水浸润学生心田,以人文日新的精神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
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自古以来师道传承的重要精神内核。仁爱之心孕育着教师“诲人不倦”的敬业和奉献、“润己泽人”的无私和博爱、“淡泊名利”的清正和高洁,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有灵魂的教育共同体,使“好教育”得以发生。
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弘道追求”意味着新时代教师要自觉弘扬大道正道,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胸怀世界、放眼未来,培养堪担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有明道传道、言传身教的信心,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中华文明,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有深耕杏坛、精研学术的恒心,以精湛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要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决心,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传承“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学统,在弘扬高尚师德师风中成风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