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士.史蒂文森诗歌赏析
标签:
转载作者不详华莱士.史蒂文森杂谈 |
分类: 诗歌赏析 |
是的,如介绍者所言,他的诗的确趋近于中国禅诗大家王维诗作般的玄冥空灵,意境哲辨在诗中的营造奇巧深邃,诗骨无处在无处不在,浩茫间旋转却痕迹无踪。也难怪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批评家的诗人”呢。而“诗作的纯粹,富于形而上的思考,在美学观念上为着艺术而艺术”。读他的诗,真有消魂超世的感觉。纯粹、深远、通灵、穿透。今日读到《坛子的逸事》,我觉得更符合这些个概念。
我把一只圆形的坛子
凌乱的荒野
围向山峰。
荒野向坛子涌起,
匍匐在四周,不再荒凉。
圆圆的坛子置在地上。
高高地立于空中。
它君临四界。
这只灰色无釉的坛子。
它不曾产生鸟雀和树丛,
与田纳西别的事物都不一样。
读后我沉吟半晌才能说出它的意味。是的,这样的诗是使你静的,它具有让你沉浸、放松、融会期间享受世间安宁幸福的一刻的功能。但一定要评说此诗的优秀,我当时也给朋友说了,我说他把诗点放得很开很散,熔在设置很大的背景中,再慢慢将那骨核赏玩察看并揉碎重置于大世界里。最后一切归于平和饱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朋友说我理解得很对,这诗按通俗说法是赞美艺术带来的秩序与形态,颂扬惟有自然才具有繁殖力。但我们最相信直觉而非理论。是其喷射的张力将读者渐渐吸附,昏了头脑后才能逐渐分清所处的位置、目标和心脑口舌间所包容的内容只实质。我想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莫过于此吧。
但他却非遁世者,只不过他与现实的关系和观察现实的视角与一般现代诗人不同而已。诗人曾将自己描写为“依然幽居象牙塔中,但又坚持如果是因为从塔顶可以俯瞰公共垃圾堆和广告牌,那么塔里的生活实在难以忍受……他是一个隐士,独与日月相栖,却又坚持要看破报纸”。而他诗歌中存在的情趣意味被诗评家称做耽乐精神,貌似幽居宗教中,实则非同艾略特、奥登等现代诗人的重归基督教,他追求的是一种更接近尘世生活的宗教,逍遥自在,无我却有我的,自己是自己的王,上帝无处不在却从不能将他束缚。而他给我们提供的却是一种更为深刻广远的世界和人世可能的释放之所。而对于审美,他的诗歌则更富韧性,足可记忆久远,回味无穷。
附史蒂文森另一首好诗:《观察黑鸟的十三种方式》(注:黑鸟即乌鸦)
一
唯一动弹的
是黑鸟的眼睛。
二
栖息着三只黑鸟。
三
黑鸟在秋风中盘旋。
它是哑剧的一小部分。
四
是一个整体。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和一只黑鸟
也是一个整体。
五
我不知道更喜欢什么
是变调的美
还是暗示的美,
是黑鸟啼鸣时还是鸟鸣乍停之际。
六
冰柱为长窗
镶上野蛮的玻璃。
黑鸟的影子
来回穿梭。
情绪
在影子中辨认着
模糊的缘由。
七
噢,哈达姆瘦弱的男人,
你们为什么梦想金鸟
你们没看见黑鸟
在你们身边女人的脚下
走来走去?
八
我知道铿锵的音韵
和透明的无法逃避的节奏;
但我也知道
我所知道的一切
都与黑鸟有关。
九
黑鸟非出视线,
他画出了许多圆圈之一的边缘。
十
看见黑鸟
在绿光中飞翔,
买卖音符的老吡
也会惊叫起来,
十一
他乘一辆玻璃马车
驶过康涅狄格州。
一次,恐惧刺穿了他,
因为他错把
马车的影子
看成了黑鸟。
十二
河在流
黑鸟肯定在飞。
十三
整个下午宛如黄昏。
一直在下雪,
雪还会下个不停。
黑鸟栖在雪松枝上
《宁静平凡的一生》
他坐着冥想。他的位置,不在
他虚构的事物中,那般脆弱,
那般暗淡,如被阴影笼罩的空茫,
就像是在一个雪花纷飞的世界。
他起居在其中,俯首听命于
寒冷骑士挥洒的意念。
不,他就在这,就在此时此刻,
因地制宜。就在他家的他的房里,
坐在他的椅子上,思绪琢磨着最高的宁静。
最老最暖的心,任凭
寒夜骑士挥洒的意念切割——
夜深又寂寥,在蛐蛐的合唱的上方。
听它们喋喋不休,听各自独领风骚。
高妙的形态里是没有愤怒的。
而眼前之烛却炮制出熊熊烈焰。
《内心情人的最高独白》
点亮黄昏的第一盏灯,当我们
在室内憩息,心平气和,认定
那虚构之境便是那终极的善。
于是,这次幽会变得无比浓郁。
我们的涣散也凝聚成一个整体,
剥脱了所有心灰意懒的冷僻。
融融一体,那唯一的披肩
紧裹着我俩,给我们的空缺送来
一阵暖意,一股力道,那神奇的补给。
于是,我们忘了我们,忘了彼此,
只体悟到一个飘渺的秩序,一场完整,
一种认知,是它安排了这次幽会。
在它蓬勃的疆界,在内心的世界。
我们宣称:上帝绝不自外于想象——
于是,太初之光便高照冥暗。
依偎着这光,这内心的根据地,
我们在晚风中布置好了居所,
在那儿,一起厮守,已经足够。
《夜读》
彻夜我坐着读一本书,
我坐着,读着,仿佛置身在书的
庄严的纸页中。
这是秋天,星星坠落,
覆盖那些匍伏在月色中的
皱巴巴的形体。
我的夜读无灯陪伴,只有
一个声音在嘟囔“万物
回归冰冷,包括
那些麝香葡萄串,
甜瓜和光秃园圃里
红亮的梨”
庄严的书页没有字迹,只有
焚烧的星星的痕迹
密布在霜天里。
《我们季候的诗歌》
Ⅰ
清冽的水,晶亮的碗,
粉红的洁白的康乃馨。光,
更像是一抹雪意,返照
雪之光。新雪在地,使
冬末的日子复得了下午。
粉红的洁白的康乃馨——人的欲望
升起。而白昼本身却
变得简单:一碗白色的冷,一碗
冷瓷器本身,低低的浑圆,
盛着不多于康乃馨的空白。
Ⅱ
即使这终极的简单
剥脱了人之苦,隐匿了
复合的蓬勃的我,使其
焕然一新,在这洁白世界,这
有着晶亮的围边的清水之境,
人还是企盼更多,需要更多
超越了满是雪香的白色世界。
Ⅲ
还会有那孜孜不倦的心智,
使人想逃回到
那些老早的构思里。
不完美才是我们的天堂。
记住,尽管苦楚,只要
不完美在我们内部燃烧,
快乐就会莅临笨拙的诗行。
《一首诗,取代了一座大山》
这就是它,逐字逐句地,
这首诗取代了一座大山。
他畅饮它的氧气,
虽然这本诗集沦落在桌上的尘埃里。
它警示过他该往何处去,
当他迷失方向的时候,
使他回想如何排列好松林,
如何移挪岩石,如何捡步于云中路,
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景观,
那儿,无言的完整造就了他的完整:
那恰切的山岩边,他的言不及意
终于发现了,逼近了,那个达意的景点,
那儿,他躺下,俯瞰着大海,
指认出他独一无二的幽居小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