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9日至31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主办的“第三届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实施能力提升高级研讨会”如期在线上线下同时举办。成都市戴美蓉名师工作室成员在领衔人戴美蓉名师的指导下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的线上活动,并且每一位成员通过学习都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分享一篇吴勇老师的心得。
学习“第三届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实施能力提升高级研讨会”有感
成都石室白马中学 吴勇
值此课程改革之际内心不免迷茫,常常徘徊在许多专家的观点和现实之中难以自拔,比如明明知道题海战术不好,但却总有人为之疯狂,如果藉此稍有成绩,那更是奉为圭臬。但时代在进步,历史的车轮不容倒退,“双减”政策如期而至,那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是随波逐流还是学以解惑呢?也许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我希望自己通过学习可以得到自己的答案。
章博士讲了很多很好的很精彩的观点和技巧,我通过直播和回放反复听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感觉找到了一部分可以解我心中疑惑的东西,甚是欢喜!
章博士把意识—观念—能力的内在递进关系解读给我们,他进一步指出数学意识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感悟;数学观念是一种基于概念的理解;数学能力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我想到了为什么“数学是玩概念”的重要性;为什么单纯靠刷题想提高数学成绩是不靠谱的;低层次的“卷”为什么将被淘汰?)
“三会”出现的频率很高,所以我可以熟练的背诵出来了。为什么“三会”是数学的核心素养,因为对应了数学的抽象、推理和模型,我第一次感觉“三会”我明白了一点。我知道了“抽象”是数学眼光的基本表现形式;“推理”是数学思维的基本特征;“模型”是数学与现实世界交流的基本语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使之具有结构性、一致性和连贯性,着力从抽象化、运用符合、建立模型、逻辑分析、推理、计算六个方面入手。章博士在这里特别强调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讲了三角形后,那么四边形、圆都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了,而不是还在那里每天争分夺秒的给学生讲啊讲。关键是在开始讲三角形的时候要讲清楚其性质,教给学生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套路”,又如教了学生平行四边形后,那么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知识也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了。其实我在听到这里的时候是困惑又欣喜的,困惑的是数学老师往往很累争分夺秒、唯恐时间不够用、唯恐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补充给学生,学生也很累,但其实效果并不如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如今我感到欣喜,因为如果我们在同等生源的前提下,一方是按传统教学;一方是按照章博士的方法教学,那么两年过后差距将会显现,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推测呢?因为我发现我们疲于奔命教的只是知识而已,学生疲于奔命学的也只是知识而已,我们没有教会学生思维,学生没有数学的思维,而只是盲目的接受知识、照搬例题的解法无法举一反三,那么师生都陷入了怪圈,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越来越忙,而“忙”的解释是“左为心,右为亡”,因此我们要静下来、慢下来、学起来,只有老师多学习,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才有可能教的从容,老师教的从容了,学生从老师那儿得到了安全感才有可能学的从容,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就有希望回归正常。
现在大家都在提数学核心素养,而我们应该明确掌握数学知识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前提,“掌握数学知识”的涵义是获得数学对象、研究数学对象、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其中获得数学对象的基本动作(可能大多数都比较模糊,我也很模糊)现在我知道了分别是:背景、定义、表示、分类、基本性质。
推理和运算是数学的两个车轮子,推理是数学的“命根子”,运算是数学的“童子功”,数学育人的基本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而训练的基本手段是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这就是数学育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途径。我们要在“何由以知其所以然上下功夫,如此方能在”如何使学生想得到“上有所突破,从而把数学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落实到位,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多重视教材,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教材里面的每一句话的意思、证明教材里面的每一个定理,那么我们就不会迷失在数学的森林里了。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学生需要学习,其实我们教师更应该学习,学习:世界就在你眼前;不学习:眼前即是世界。
文字:吴勇
编辑:吴勇
罗洁
审核:戴美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