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条石板搭起“神仙桥”风雨400载稳固如初

(2019-04-10 09:19:51)
标签:

旅游

图片

古迹

历史

文化

分类: 古建筑
石条石板搭起“神仙桥”风雨400载稳固如初

桥墩看似摇摇欲坠,却屹立400多年不倒

  峻山险水遗奇迹,石片双撑一面桥;惊世天工谁造就,千年屹立傲洪涛。”这是当地文人陈光宏为四川绵阳三台县进都乡仙桥村柳溪河上的“神仙桥”作的诗。

“神仙桥”,这座在外人眼里并不宏伟的古桥,在当地及周边区县却颇有名气。究其原因,这座有着奇特建筑技术的古桥,桥墩只是直立的条石,直接放在条石上的石桥板,同样看似毫无规则,整座桥没有一点人为建造的痕迹,古朴犹如天成。

一个流传数百年的传说

“据我了解,仙桥村村名,至少都有几百年历史了,至于神仙桥桥名,就不知道有多少年了。”仙桥村村民颜世明老人说。

石条石板搭起“神仙桥”风雨400载稳固如初
                                                             粗大的天然石块做桥板

出生于19352月的颜世明老人,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还是十岁稚童时,就爱缠着爷爷讲故事。而让颜世明老人百听不厌的,莫过于有关“神仙桥”的传说了。颜世明说,传说很久以前,柳溪河上没有桥,往返两岸,全靠一条小船摆渡。

在柳溪河南边半山腰林荫里,有一个幽静的天然山洞。一些书生为了远离人群喧嚣,苦读考取功名,不惜早出晚归,乘坐摆渡船过柳溪河,到被他们称为“书崖洞”的山洞里读书。

有一天,一位书生因家事耽搁了坐船时间,于是恳请势利的船家行个方便,摆渡让他过河读书,船家不但拒绝摆渡,还出言挖苦讽刺。就在书生感到难为情之际,来了一位童颜鹤发的老汉。老汉问书生要不要请他帮忙过河?书生不解地看着老汉,心想你年纪这么大了,怎么可能送人过河?老汉见书生疑惑,就说只要书生能背他上船,他不需要船家摆渡,就可以送他过河。

石条石板搭起“神仙桥”风雨400载稳固如初
                                桥不出众,桥的奇特构造却远近闻名

书生以为老汉与他开玩笑,心想反正过不了河,闲着也是闲着,背背老人也无妨。于是将老汉背起来,走向渡船。一边的船家想出手阻拦,但双臂犹如被抽了筋一样,始终抬不起来,想出言制止,也像哑巴一样发不了声,只能站在原地干着急。在没有船家撑船划桨的情况下,载着书生和老人的渡船,居然轻飘飘地到了河对岸。书生既惊讶又感激,老汉不以为然地对他说,从明日起,这里就不需要渡船了。

第二天早上,在往日摆渡过河的地方,就出现了一座连通柳溪河两岸,没有一点人工建造痕迹的石板桥。恍然大悟的书生这才知道自己遇上了神仙。此后,这座石板桥就被称之为“神仙桥”。

极简却神奇的造桥技术

既然叫“神仙桥”,传说故事当然不止一个,在当地,还有“神仙桥”是李世民当唐朝皇帝时期修建的,八仙之一张果老感谢村民给他酒喝,一夜之间建造的。在进都乡,还有“遇仙桥”、“会仙桥”,但这两座古桥均因建筑结构没有“神仙桥”奇特,所以知名度远远逊色于“神仙桥”。

石条石板搭起“神仙桥”风雨400载稳固如初
                                                       石板合条石码成的桥墩

据今年81岁的当地村民颜明贵介绍,在60多年前,横跨柳溪河的“神仙桥”还可以看见12个桥孔,从河这边山脚直通河对面山脚。由于沧海桑田的变迁,现在河面只剩下3个桥孔,第四个桥孔只露出一半,其全的桥孔已被年复一年的淤泥慢慢掩埋、转化,成为村民的耕地了。

近距离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神仙桥”的确很难找到一点人工留下的凿印和结构之间的扣隼痕迹,整座桥就是由大小、厚薄不一,形状各异的天然石条、石片,杂乱无章地堆积而成,就连支撑整个桥面的桥墩,也是由巨形条石并排杵立在河床里的,看起来似乎摇摇欲坠,实则坚固如柱。

“神仙桥”桥头石板上,有一双不太明显的脚印和一个浅坑。村民们传说这是神仙造桥时,在桥面坐起的一个屁股坑,脚印是神仙伸脚时,在支撑的石头上留下的。尽管这只是个传说,但在仙桥村村民的心中,他们坚信那些印记一定是“神仙”留下的,因为常人没有这么大的力道。

石条石板搭起“神仙桥”风雨400载稳固如初
                                                       石条石板搭起古朴“神仙桥

颜明贵说,每年汛期涨大水,处在低洼地带的“神仙桥”就受到汹涌的洪水冲击、淹没,但洪水过后,“神仙桥”还是完好如初,即使在“5.12大地震中,依然完好无损,与那些花巨资,建起年限不过三四十年就轰然倒塌的现代桥相比,它神奇的建筑技术,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站在宽1.8米,髙3.5米,长20米的“神仙桥”上,可见桥下的河水还算清澈。可以想象,这里曾是村妇洗衣、顽童洗澡的好去处。

“神仙桥”至少已400多岁

在当地村民中,没有人说得清楚“神仙桥”的真实来历,众口一词的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说法,就不知道“神仙桥”到底是哪年建造的。

“柳溪河畔山连山,凡人原本不识仙;游人只道奇桥险,谁知仙桥降人间;”这是当地作者陈运良为“神仙桥”作的诗。从诗中不难看出,在当地人心里,“神仙桥”的建桥身世是无解之迷。

  石条石板搭起“神仙桥”风雨400载稳固如初

                                                              无人工痕迹的桥墩

在三台县文管部门的帮助下,笔者几经周折,在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台县志·寺观》中的《净土寺碑记》中,找到了与”神仙桥”有关的文字:“今净土,古刹也,而废败若此,宁忍坐视乎?(寺僧)遂发心自捐衣钵,命匠伐石,重建山门、牌坊一座,道路石梯,焕然聿新。又同寺僧曰性顶、曰通澄协心持疏募化方邻大姓钱粮,建天王殿,修砌寺门、石桥,大功俱已告成。……万历丙申(1596年)春朔九日。

净土寺就在“神仙桥”附近的山上,而去净土寺,“神仙桥”是必经之路。《净土寺碑记》中的“石桥”,无疑就是被后人称谓的“神仙桥”。不过,净土寺原建筑早已在文革中荡然无存。只有历经420多年风雨的“神仙桥”,至今屹立不倒。

见证“神仙桥”建桥历史,当然不止《净土寺碑记》这一个佐证。

“思簧进都颜家弯,‘神仙桥’上祖坟山。云同三房几十户,石板一支粤梅县。”这是2010913日,在进都乡颜氏宗亲颜海涛八十寿宴上,颜氏族人写的一首诗。诗里的思簧,就是入川到三台县进都乡的颜氏第一代祖宗,落户进都乡后,发展成三大房,几经繁衍,分别定居在进都乡颜家弯、“神仙桥”和邻近的三台县云同乡,再加上广东梅县一支也到进都场镇的石板梁落户,三台县进都乡就有了一支庞大的颜氏族人。而思簧作古后,就葬在“神仙桥”的山上。

颜氏后代告诉笔者,据他们的《家谱》记载,祖宗思簧公入川时,是明神宗万历年间,思簧公葬在“神仙桥”附近的山上,说明“神仙桥”至少已经有400多年历史。

“神仙桥”承载村民美好回忆

毫无疑问,“神仙桥”是进都乡保存最好的古桥,“神仙桥”承载着数代村民的记忆,也维系着这里的乡族宗法与民情世态。

   石条石板搭起“神仙桥”风雨400载稳固如初

                                                                             神仙桥

 比起过去的大集体时代,“神仙桥”在功用上早已大大退化,农忙时,村民们由此经过去柳溪河两岸耕种,农闲时,他们也偶尔来此转转。但这里平日已经鲜有人迹,“神仙桥”显得孤单、寂寞、苍凉。

    79岁的侯光兴大爷一辈子几乎没有离开过仙桥村,和其他老人一样,“神仙桥”也曾是他儿时的乐园,夏日晚饭后,他会和大人们一起来河边游泳,“夏秋天晚上,很多村民都会到‘神仙桥’这里乘凉、戏水,我们在‘神仙桥’上,听老辈子们讲有关‘神仙桥’的故事。”侯大爷说。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里都是村民们消夏避暑的好地方。说着,侯光兴的语气有些心酸起来。

 “‘神仙桥’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念想,看见它,就好像看见逝去的先人,我们会好好守护它。”陪同笔者的村民这样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