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w690/007oyjWjzy7qgR74Jcx6d&690
现存的李家大院石桅杆
科举时代学子功成名就,除了在厅堂高悬匾额外,还有一个显赫功名的重要象征,那就是在宅院大门前建造石桅杆,相当于现代公之于众的“功名证”。竖立在安州区永河镇安罗村二组李家大院旧址上的一对石桅杆,是绵阳市境内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等级相对最高的古代“功名证”。
200多岁的李家石桅杆
http://s9/mw690/007oyjWjzy7qgRb5BBm88&690
并立附近的石桅杆
李家大院旧址前的这对桅杆坐北向南,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距今已近203年。1993年被安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3/mw690/007oyjWjzy7qgRdqTtq5c&690
坚实的石桅杆底座
两根石桅杆间距28.9米,高度均为15.76米,青砂石质,造型一致。在桅杆三分之二,距地表10.9米处有一四方石斗,石斗内部为石杆上下的连接处,石斗外部呈倒梯形,镂雕古罗钱图案。石斗形似魁星手中的砚台,又如量米的斗具,既像北斗七星的勺子,也像官员的帽子。在“才高八斗”的基础上,蕴含着更丰富的寓意。
http://s8/mw690/007oyjWjzy7qgRfBoJF97&690
木桅杆石质底座
因石杆部为上细下粗的八面柱体,因而石斗穿杆到三分之二处刚好牢牢卡住。桅杆底部根基由三级组合而成,最下面一层为方形,边长2.32米,高0.67米;中间为八面柱体,边长0.68米,高0.4米,各面原来有雕刻图案,文革中被人为破坏;八面柱体之上是扁鼓形,直径与中部相等,高0.4米,八面柱体根部周长围2米。两杆相对面均阴刻“大清嘉庆甲戌恩进士李登峨立”,第二根石桅杆因表面有些浅度风化,脱落了三个字,其它字迹完全清晰。
在同治《直隶绵州志》上,有记载李登峩的一段文字。李登峩,字林西,例贡生。嘉庆初年,前邑宰陈公嘉其急公尚义,赠以匾额。事瞽母,尽孝。尤精医理,开半济堂,远近求医者,无论贫富,均一视而施以药,活人甚多。晚年遁迹山林训课,诸孙尊师重道出于性。生年八十余卒。
被毁坏的辟邪石桅杆
http://s7/mw690/007oyjWjzy7qgRiCeKab6&690
石桅杆上阴刻字迹清晰
http://s1/mw690/007oyjWjzy7qgRksKnS40&690
石桅杆上阴刻字迹清晰
据李家后人李天云介绍,李家大院现存的这对石桅杆叫高石桅杆,是李登峩考取进士后,为光宗耀祖而立。原本高石桅杆后面还有三进三出一大片清代民居,解放后都分给了贫困村民,可惜这些房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陆续拆除,在原址上建了一部分新房。除了高石桅杆,李家大院早年还有一对矮石桅杆,是李登峩的儿子李光昭为镇风水辟邪立的,但矮石桅杆的造型、风格和规模与高桅杆相差很大。“矮石桅杆纯粹为了镇风水辟邪,不可能按高石桅杆的规格建造,否者就犯了官府的忌。”李天云说。
文革期间,矮石桅杆被砸毁,因李姓家族竭力保护高石桅杆,才幸存至今。
http://s16/mw690/007oyjWjzy7qgRnn3Zlff&690
石桅杆石斗
2011年3月29日,当地村民在李家大院右侧山包下发现了已经毁坏40余年的矮石桅杆的石斗。今年1月2日下午,笔者在李家大院高石桅杆附近的竹林里看到,6年前村民发现的这对矮石桅杆石斗平面呈正方形,上大下小,剖面呈梯形。上口宽0.78米,下口宽0.46米,高0.46米,青砂石质,四周镂古罗钱纹,保存依然完好。
http://s14/mw690/007oyjWjzy7qgRpXl5Hcd&690
现存的矮桅杆石斗
石桅杆貌似船上的桅樯,故名石桅杆,又因像一支笔,民间也有称石笔,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石桅杆有石制和木制两种。木质桅杆则把主人的生平事迹和官阶、学位等雕刻在底座的石柱上。也是中国古代科举时代功名的象征,它告知家族后人,这个家族在什么年代,哪位先人曾有人中过科举或当过官,当事人或后人为他们歌功颂德而树碑立传,用来激励后人读书仕进,发扬光大的作用。
在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http://s5/mw690/007oyjWjzy7qgRs0LZ2a4&690
保护碑
据安州区文管所专业人员介绍,只有考取了功名,才可以在自家大门左右对称地建造两根桅杆。而且建造的规模很有讲究,绝不可能随心所欲。桅杆一般高约5至6米,最高可达10多米,底座分四角、六角和八角等样式,秀才底座凿成四角,举人为六角,进士和四品官位以上的为八角形状。李家桅杆最下面一层为方形,方形之上第二层是八角柱矮体,李登峩是进士,因而石杆超过了15米。
http://s14/mw690/007oyjWjzy7qgRuRbUF7d&690
与李家大院石桅杆仅一河之隔的德阳市罗江县略坪镇松花村1组,原来有一对木桅杆,主人也姓李,叫做李家木桅杆。遗憾的是,李家木桅杆在文革期间被拆除,如今只剩下五个石质底座了。
绵阳境内虽然还有少量的石桅杆,但规模都不大而且残全不全,如果说外观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就只有李家大院石桅杆了。它对后人研究古时的科举文化、家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