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宗御札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撤军”
(2022-03-29 16:26:09)1140年岳飞北伐,按大家熟悉故事情节,是秦桧鼓动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军。
《宋史。岳飞传》记载:秦桧知道岳飞北伐意志坚决不可改变,于是先请求高宗让张俊、杨沂中等人率军回师,然后说岳飞孤军深入不能久留,请求下令班师。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字牌,岳飞愤慨泪下,面朝东方再拜说“:十年的努力,毁弃于一旦。”
但《宋史。岳飞传》几乎照抄了岳飞孙子岳珂的资料,真实性值得怀疑,其他历史资料并不支持十二道金牌之说,我们从岳飞北伐期间,高宗赵构给岳飞的御札中,分析一下十二道金牌金牌是否真实存在。
1览卿奏,克复颖昌,已离蔡州,向北措置。大帅身先士卒,忠义许国,深所嘉叹。然须过为计虑,虏怀虿毒,恐至高秋马肥,不测豕突,当使许蔡遗民前期保聚。大军进退之宜,轻重缓急,尽以委卿,朕不从中御也。初三日。
2览卿奏,知已遣兵下郑州,自许陈蔡一带,形势皆为我有。又大军去贼寨只百余里,想卿忠义许国之心,必期殄灭残虏,嘉叹无已。然贼计素挟狙诈,虽其奸谋不能出卿所料,更在明斥堠,谨间谍,乘机择利,必保完全。兵事难以隃度,迟速进退,朕专付之卿也。已差中使劳卿一军,未到间,卿有所欲,前期奏来。入觐无早晚,但军事可以委之僚属,即便就途。遣此亲札,想宜体悉。
3朕尝闻卿奏,称王贵张宪徐庆数立战效,深可倚办。方今正赖将佐竭力奋死,助卿报国,以济事功,理宜先有以旌赏之。其王贵等各赐捻金线战袍一领,金束带一条,至可给付也。十二日。
4得卿奏,提兵在道,暑行劳勚,朕念之不忘。狂虏尚在近景,今已入秋,预当严备,以防豕突。蔡颖旧隶京西,今专付卿措置,当分兵将屯守防捍,并谋绝其粮道,使虏有腹背之顾。在卿方略,随宜处画。朕久欲与卿相见,事毕,轻骑一来为佳。余侯面议。遣此亲札,想宜体悉。
5近据诸处探报及降虏面奏,皆云兀术与龙虎议定,欲诱致王师,相近汴都,并力一战。卿切须占稳自固,同为进止。虏或时遣轻骑来相诱引,但挫其锋,勿贪小利,堕其诡计。俟有可乘之隙,约定期日,合力并举,以保万全。二十七日。
从以上五道御札中可以看出:
1、高宗一再表示,如何行动凭岳飞审时度势,见机行事,不与干预。
第一道御札:大军进退之宜,轻重缓急,尽以委卿,朕不从中御也。
第二道御札:兵事难以隃度,迟速进退,朕专付之卿也
第四道御札:在卿方略,随宜处画。
2、叮嘱岳飞要“乘机择利,必保完全”。
第五道御札御札说的很明白,叮嘱岳飞不要上金军诱敌深入的诡计。
“近据诸处探报及降虏面奏,皆云兀术与龙虎议定,欲诱致王师,相近汴都,并力一战。卿切须占稳自固,同为进止。虏或时遣轻骑来相诱引,但挫其锋,勿贪小利,堕其诡计。”
从前期岳家军的进展顺利,不排除金军的这种想法,如果岳家军全军真要抵达开封,战线拉长,兵力分散,很容易被金军各个击破,后勤无法保障,要撤出来真的很难。
所以赵构也是希望岳飞小胜即持守势,不欲岳飞自颖蔡再行北进,但希望“占稳自固,同为进止”。
金军的战略历来一是围点打援,再就是诱敌深入,战线拉长,利用其骑兵的机动性,打伏击。比如壕州之战。
再看下面:
6览卿七月五日及八日两奏,闻虏并兵东京,及贼酋率众侵犯,已获胜捷。卿以忠义之气,独当强敌,志在殄灭贼众,朕心深所倾属。已遣杨沂中悉军起发,自宿亳前去牵制,闻刘锜亦已进至项城。卿当审料事机,择利进退,全军为上,不妨图贼,又不堕彼奸计也。遣此亲札,谅深体悉。
7览卿奏,八日之战,虏以精骑冲坚,自谓奇计。卿遣背嵬游奕迎破贼锋,戕其首领,实为隽功。然大敌在近,卿以一军,独与决战,忠义所奋,神明助之,再三嘉叹,不忘于怀。比已遣杨沂中全军自宿泗前去,韩世忠亦出兵东向。卿料敌素无遗策,进退缓急之间,可随机审处,仍于刘锜相约同之。屡已谕卿,不从中御,军前凡 有所须,一一奏来。七月廿二日。
8览卿奏,兀术见聚兵对垒,卿欲乘时破灭渠魁。备见忠义之气,通于神明,却敌兴邦,唯卿是赖。已令张俊自淮西,韩世忠自京东,择利并进。若虏势穷蹙,便当乘机殄灭,如奸谋诡计尚有包藏,谅卿亦能料敌,有以应之。杨珪自虏中逃归,有所见事宜,今录本付卿,亦欲一知也。遣此亲札,想宜体悉。
上面三道御札,是高宗得知郾城之捷后发出的。此时高宗精神大振,欲调遣诸军配合岳飞作战,并再次强调,让岳飞见机行事,自己不干预,“屡已谕卿,不从中御,”。
“比已遣杨沂中全军自宿泗前去,韩世忠亦出兵东向。卿料敌素无遗策,进退缓急之间,可随机审处,仍于刘锜相约同之。屡已谕卿,不从中御,军前凡 有所须,一一奏来。”
但按御札行文时程的估计,这几道御札递到岳飞手里时,岳飞早已班师了。【岳飞班师的时间,《要录》及《会编》均记载为七月壬戌,即农历七月二十日】
9得卿十八日奏,言措置班师,机会诚为可惜。卿忠义许国,言词激切,朕心不忘。卿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报杨沂中刘锜共同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如且休止,以观敌衅,亦须声援相及。杨沂中已于今月二十五日起发,卿可照知。遣此亲札,谅宜体悉。
10比闻卿已趣装入觐,甚慰朕虚伫欲见之意。但以卿昨在京西,与虏接战,遂遣诸军掎角并进。今韩世忠在淮阳城下,杨沂中已往徐州,卿当且留京西,伺敌意向,为牵制之势。俟诸处同为进止,大计无虑,然后相见未晚也。遣此亲札,谅深体悉。
11昨以韩世忠出军淮阳,委卿留京西,为牵制之势。今闻卿已至庐州,世忠却以归楚。卿当疾驰入觐,以副朕伫见之切,军事足得面议。遣此亲札,谅深体悉。
以上三道御札,为高宗在岳飞班师后发出,其时间大致在七月底八月初之间。
其中“得卿十八人奏”一札,最为关键, ‘得卿十八日奏,言措置班师,机会诚为可惜。卿忠义许国,言词激切,朕心不忘。卿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报杨沂中刘锜共同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
从岳飞的奏折中得知,岳飞计划撤军,赵构觉得非常可惜,但也没有不许岳飞撤军,只是劝岳飞不要急着撤军,希望和杨沂中刘锜共进退。
参看下一道御札,“但以卿昨在京西,与虏接战,遂遣诸军掎角并进。今韩世忠在淮阳城下,杨沂中已往徐州,卿当且留京西,伺敌意向,为牵制之势。俟诸处同为进止,大计无虑,然后相见未晚也”,
高宗因先前岳飞在京西独撑危局,所以令刘锜自近处,韩世忠、杨沂中自远处相策应,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要录》137卷记载:八月初韩世忠还在力攻淮阳军,八月中旬,杨沂中军溃亳宿间。高宗如果当真要岳飞因势孤力单而不得不班师,又何必令诸军应援,结果反使杨沂中的御前中军大受折损?
如果从宋高宗御札分析,岳飞应该是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自行撤军的。
下面关于杨再兴之死的资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形势的凶险。
《三朝北盟会编》卷204:十四日乙卯,岳飞统制王贵姚政败兀术于颍昌府中,杨再兴王兰高林殁于阵。
杨再兴王兰以五百骑直入虏阵,杀数千人,再兴与兰皆战殁,高林亦战死,闻者惜之。获再兴之尸焚之,得箭头二升,天大雨,溪涧皆满溢,虏骑不得进,官军乃得还。
《宋朝南渡十将传》卷1《刘锜传》说:“岳飞军屯颖昌,别军屯郾城,兵断不得合。遣骁将杨再兴击贼,不利,再兴战殁”,
其“兵断不能合”的判断是符合实情的,由此也可以判断,杨再兴是出击,而不是所说的“巡逻遭遇”,如果巡逻,何须这么多将领呢,况且一场激战,将官都战殁三人,三百人的骑兵能有多少幸存,又何谈“天大雨,溪涧皆满溢,虏骑不得进,官军乃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