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实在在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

(2018-10-17 09:46:02)

“扎根语文”课堂教学探索——价值篇

 随着高考改革步伐的加快,语文的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似乎有些夸张。但是在新形势下语文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课堂上怎样使学生获得最大的价值生成,的确是我们每个人要思考的。事实上语文的“少慢差费”“误尽苍生”是存在的,课堂的信马由缰、云山雾罩,文本解读的浮光掠影、讲罢拉倒,也的确存在。那么如何让学生课堂上获得感、饥渴感增强呢?

一.基本观点

“扎根语文”课堂教学,是立足母语特点与教育规律,倡导教师要实实在在、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要扎扎实实、明明白白学语文的教学思想,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教学与思维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精神,表明一种富含生命情愫的态度、生活和价值追求。

(一)何为实实在在、简简单单教语文

  1.实实在在教,着眼于教学价值和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来设计教学内容;简简单单地教,侧重于教的方式,遵循母语特点、教的规律,简约灵动,朴素厚道。为达到这一点分述之。

实实在在地教,一是抓住语文的“根本”,“根”是语言,“本”是运用(这里可狭义地理解为文本),使“根”得以成活的土壤是生活、是文化,使“本”得以价值生成的源泉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人(读者),即教师和学生。

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就是学语言、用语言,在学语言、用语言中,丰富体验,培植情感,传承文化,滋养精神,提升人生境界。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条就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这是核心中的核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语言的积累、建构和运用,需要我们不断润泽、培植、壮大每个人的“心根”(对语言素养的理解力),增强感受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在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如果脱离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去谈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就失去语文的学科特性。

如在说课对抗赛中有位选手说《我不是个好儿子》,重点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和文化传承,这有失偏颇。不要忘了挖掘的根本是文本语言,通过语言叙述、精妙的细节描写来传情达意。如文章结尾写到:

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这里的几个动词逼真地写出了一位慈母形象,画面感很强,充盈着生活气息,荡漾着母爱的温暖,特别是结尾的“默默”一词,意蕴更为深刻,为何用“默默”,不用“哗哗”“汩汩”,或是不用修饰语怎样?结合这一段,“默默”一词强调悄无声息,是一股爱的洪流,从心灵深处情不自禁地流淌出来,其中夹杂着对母亲的愧疚,有来自母爱的感动,也有自己这些年来的辛酸和委屈等等。有的同学还联想到朱自清《背影》中,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情境,作者写到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文中多次写到“泪”,这里作者见景生情,触目伤怀。从后文得知,这里的“泪”是因为处于艰难时世,家庭变故,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儿子对父亲体贴、挂念。我们体味这些语言细节,调动生活经验,启发阅读联想,自然能感受到文中的情感以及负载的文化含量。

因此实实在在地教语文,首先着眼于语言的运用与建构。这与考试卷上的“语言运用”题不完全等同,这包括阅读与写作训练,实际上都是一种语言的积累与沉淀,运用与创造。引领学生能沉下心来,静静地品语言,品语境,把握信息,就是实实在在教的重要内涵。

实实在在的教第二个涵义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自主、自觉学习。基于母语学习特点,“习得性与半自然性、多途径、知识的无障碍化、显性知识的苍白性和实践的唯一重要性”(胡立根《语文教育价值的叩问与追求》等特点,语文课是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的,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自学或备考。实际上很多教语文的名家都不是语文科班出身的(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余映潮、赵谦翔、胡明道等)。对中小学语文,不需要多么高深的专业知识,但必须要深谙教育、教学和管理,最要紧的一点是教师要“懂学生”,为此做到善于研究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知道他们的起点、需求、兴趣,落实动态反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就是语文实实在在教的另一重要内涵。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文凭也不那么高、资历也不很深、课上的也不十分出彩,但是学生感觉就是有收获,班级学科成绩总是出众,我们说他的教学管理好——直接扎根于学生的“做”,完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全程掌控到位,因此成绩好。

     实实在在教语文本身贯穿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如果说扎根语言根本体现了“工具性”,那么扎根学生实际就是在贯彻“人文性”,丢弃哪一个,都不能实现语文教育和教学的最大价值。

简简单单教语文是就教的形式来说。基于母语学习特点,落实“少即多”的简约原则,做到“五个让位”——把教师过度的讲让位给学生真实的读,把机械重复的练让位给学生自觉的悟,把强迫写作让位给学生自由畅快地表达,把浅尝辄止的浏览让位给刻骨铭心的记诵,把千篇一律文本解读让位给独抒性灵的个性展示。反对毫无新意的条分缕析,反对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云山雾罩,反对电闪雷鸣、繁花似锦的“课闹”,倡导静下心来,激发学生裸读文本,亲近语言,占有语言,用活语言,这才是正道。当然这离不开教师方向的把握和正确的引导。

(二)何为“扎扎实实、明明白白学语文”

扎扎实实、明明白白学语文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的有方向、有目的、有方法、有措施的听说读写活动。首先指向一种学习态度,学生自觉地读写背练,态度的保证来自教师的热情传递、课堂感染与教学管理;其次指向学习效果,明白并有实际收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落实富有思维导向的教学和价值生成的教学。


下面重点与大交流“扎根价值生成教学”一些策略与实践。

二.扎根价值生成的课堂教学

价值生成包括教材价值生成、学生价值生成、教师价值生成和教学行为价值生成等,这一切都要立足文本,扎根学生实际。实现价值生成,就是不断形成学生的关键能力和人格品质的教学。在具体实施中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在语用中积累语言,建构语言,创新语言

面对经典文本,积累语言是关键,在积累中学会建构和运用。积累是在读、背、写、练中完成的。一个人的表达力首先是积累、吸收,然后在自己脑子里整合、编程,最后才倾吐来。积累是慢功夫,真积历久则入。就文本而言,要积累哪些东西?我以高一刚刚学过的《荷塘月色》为例谈一谈。

1.积累必要语文知识

任何一科都是有知识构成,语文虽然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但是必要的知识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也是备考的需要,更是日常生活交际的需要。本文列举以下几点:


2.积累特别出彩的词句


积累悖论性语言,体味作者情感。象第三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是独处的妙处;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有这样几对矛盾:平常的自己与超常的自己;自由的自己与不自由的自己;白天与晚上;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由这段的心灵独白可以看出,作者处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边缘,也道出“不宁静”的心理状态,走出家庭,抛开社会,走向自我审美的世界。然而这样世界是短暂的,一个“且”字成为宁静与不宁静的支点,也支起了文本的半边天,一直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完成了心灵漫游的第一个回合。大家是否注意,每一个回合都是由文本的“忽然”有引起,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第二个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3.积累富有意境的文段:这样的语段一般表现为情景理的交融。比如本篇第四段“月下荷塘”,语言之美表现在:

理层次:

赏写法:

品语言:

促借鉴:如

进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学校的若水湖,湖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湖边垂柳依依,时时荡起一抹抹新绿,一层层涟漪。这里静悄悄,能听到波浪细微的呼吸声,能听到游鱼嬉戏的欢跳声,还能听到小鸟掠过水面的拍打声。湖水并不深,但能映照万物,远方的天空,近处的凭栏,行人的影子,尽收其中。湖岸上,石桌旁,同学们促膝而坐,或晨光下放浪书海,或晚霞中掩卷而思,或与老师心灵对语。我喜欢若水湖的清、若水湖的静和她雍容平和的神态,在这里总能看到自己、发现自己,收获成长的欢乐。

——高一3班张诗雨 《漫步校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爱枫林,当秋风拂过脸颊,吹过树梢,随着一阵阵莎莎的响声过后,便有红叶簌簌飞落,它们象穿着火红裙裾的天使,先是在空中翩翩起舞,奏响生命的凯歌,然后缓缓回归,庄严谢幕。我悄悄地走过去,轻轻地捡起那片枫叶,细细打量,一条条精致的叶脉,一缕缕岁月的吻痕,一片片沧桑的红晕,写满了风餐露宿,写满春夏秋冬,也写满了昂扬的青春、不屈的斗志。虽然不是花,但比花灿烂;虽然不是果,但比果芬芳。我把这枚枫叶当作书签,让她时时提醒我学会阅读,学会参悟生活,从火红的世界里获得生命的滋养。

——高一20班 黄晨 《漫步枫林》

4.积累浑然天成的语篇


(二)在语用中发掘思维,提升品质,形成思想

1.绘制思维导图,明白行文脉络

要实现明明白白地学,教学中我们要做到让思维看得见,问题摸得准,落实抓的透三点。这里重点讲第一点“思维看得见”,这包括让学生看得见文本思路、教师的思维,再是让教师看得见(学生思维状态),让自己看得见(落实反思性学习和教学)。在教学中落实思维导图,这是最为可行的办法。

阅读中:叶老有一句名言:“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如《荷塘月色》《赤壁赋》的思维导图:

写作中:适合审题立意、列提纲。

板书上:思维导图有利学生把握知识主干,弄清文本各部分的联系,同时也是一种学法和思维引导。如《荷塘月色》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实实在在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

 

 

 

 

 

 


板书通过五个关键字较好地体现了文章意境,“幽”字,这个字有两层含义,一是静,二是深藏的意思。抓住“幽”字如同打开了作者心灵的一扇窗户;“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通过体味我们感受其中作者要派遣的愁绪,板书“愁”;走进月色,踏入荷塘,沉浸在幽美的荷塘月色里,板书“美”;他获得了心情的幽静,板书“静”;静中生慧,他对美好诗意生活的神往又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可见,“幽”字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把这几个字轻轻连起,恰像田田的荷叶,先生把对生存与理想的渴望深深地藏在了荷叶田田、荷花朵朵中。整个板书行云流水,耐人寻味,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的板书:

实实在在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

 

 

 

 

 

 


  板书抓住文本中“记梦”“梦醒”“留别”三个阶段,从听觉、视觉、幻觉等多角度记述梦游的过程,展示梦醒后的人生低谷,面对黑暗现实、坎坷遭遇显示出不屈的精神和昂扬的人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板书用跌宕的线条暗示出天姥山的高大、“人”的顶天立地,简约的文字揭示了题眼。如果记梦是虚,那么梦醒就是实;如果说山是“实”,那么人就是“虚”,虚处生实,情因景发,寄托遥深。整个板书有动感、有意蕴,显示出教学的张力。

 

2.提炼思维方法,促进写作迁移

 “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主要看学生在课堂里是否思考了有价值的问题,思考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思考问题的逻辑梯度如何”,程红兵老师把这些称为思维流量 每一篇有着不同的思维方法,我们要善于提炼总结,有利于迁移,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阅读教学中,不同文本体现着不同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法,比如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的四篇古代议论性散文,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比较:

 

 

课题

思维结构

思维方法

思维特点

寡人之于国也

疑问——解惑

比较思维

纵向深刻

劝学

观点——内质

联想思维

横向丰富

过秦论

史实——原因

因果思维

灵活敏捷

师说

新论——反观

对比思维

批判创新

 

拿《师说》来说:第二自然段行文思路:三组对比在段首观点下按照“叙例——议例”展开,这是学生写作议论文的一般体例。再是比如《过秦论》一课,广州第二中学的段雪婷老师做了这样的处理,她运用“以写促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她布置学生用文言写“奏章”,按照军事、政治、法律、文化四类话题,任选其一。活动展开后,学生紧扣文本,积极地查阅文献史实,形成自己的观点。

以下是政治组论述“刍议秦之过”的奏章:


3.展开多重对话,开拓思维空间

在多重对话中,其中有师生与教材的对话,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资源,展开与编者对话,从而深化教材理解,变教材为“学材”。笔者在学习鲁人版必修三第三单元“观照女性命运”结束后,又回到单元话题,就文中插图展开了如下教学:

师:我们看这幅插图,这个女子依窗而坐,她在想什么,结合画面,结合单元话题,能不能描绘一下?

生:我忽然想到了卞之琳《断章》中一句诗“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这里的意思是,古代诗歌中思妇形象特别多,明月就代表相思,甚至是痴情,这份痴情最终成为负心男子的一种装饰点缀、牺牲品,向《氓》中的卫女。

师:联想丰富,巧妙引用诗句,你的分析很有创意,而且抓住了“明月”“装饰”两个词,紧扣所学诗歌,对我很有启发。其他同学继续。

生:窗扉紧锁,花束依旧朝阳;神色无语,心底自有星光。

师:观察很细,句式整饬,有创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生:回望历史长河性别枷锁从未解除;展观华夏未来女性命运仍需关怀。

师:有对比,有概括,有告诫。下面,接着展示——


                             -------

以上教学片段,巧妙地抓住教材中的插图,计白当黑,于无字处读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概括力和语境意识,拓展了想象空间,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单元话题的把握。当然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很多,比如文本空白、课本剧等都能给学生提供无限的创新能力,丰富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4.开展整书阅读,培植全局思维

新课程中提出都整本书,读整本书较单篇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优势是,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对一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会放到人物成长历程中看变化,在不同人物对比中把握性格的复杂性。

比如《平凡世界》中对孙少平的把握,从最初的自卑少年逐渐成长、坚强、追求自己的人生道路,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表现格外坚强不屈、热情向上。孙少平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生于贫困,长在逆境,于是极力摆脱困境,通过竭力汲取知识来摆脱思想的平庸,通过身心的磨练来使自己成长。这是一个有着深度灵魂的形象,知人论世的分析,我们发现他与作者内心是想通的,路遥将自己的人生理想甚至生活经历一部分赋予少平,才让他的形象如此可爱。这些只有通过全本书的阅读,我们才看的清晰。

(三)在语用中学会审美,形成美的表达,构建美的课堂


以上选自郭毅《语文:扎根的课堂教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108.9


http://s3/mw690/007oghU4zy7osTi3IWK12&690

http://s7/mw690/007oghU4zy7osTjf13ga6&690

http://s2/mw690/007oghU4zy7osTjVEKB7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