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019-05-30 10:31:56)分类: 教学论文 |
浅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汤沟中心学校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方法传授两方面入手,运用适当的导入,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门前,让学生感觉到走进去的乐趣,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享受到登堂入室的快乐。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我们知道,文言文,作为一种有别于现代文的特殊的文章,它的特殊性要求教学者在教学中首先要扫清语言障碍,学生才会进一步思考文章的内容。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苦、少、慢、费”的现象,这恐怕是教材的编者们不愿看到的结局。
“苦”,就是老师教得辛苦万分,而学生却学得怨气十足。
“少”,就是课本里选的有限的篇目尚且要“加班加点”才能教完、学完,那些也许同样优秀的课本外的文言文可能就更是无人问津了。
“慢”,便是老师慢慢教,学生慢慢学,可以慢到一堂课学100多字的速度,效率实在太低。
“费”,便是老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则逐字逐句理解。部分教师甚至规定:学生每学一篇文言文都要在作业本上将其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现代文。真是既费时又费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比较生涩难懂,真正喜欢的学生不多。除了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对他们以后考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才能避免文言文学习的枯燥,进而引导他们领悟作品的内涵。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
一、创设不同的情境。
文言文有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精髓。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所以,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故事情境,即用生动的故事贯穿课文的始末。绝大多数文言文都是若干个故事组成的,学生对枯燥的文言不感兴趣,但他们对名人、历史故事还是很感兴趣的。例如讲《出师表》,先从刘氏父子与诸葛亮的一些轶事讲起,然后再讲一些征战沙场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是要选取那些跟课文有联系的、能跟课文中体现的人物性格特点紧密相关的)。把课文中的这主要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印象中树立起来,让学生对人物感兴趣进而渴望知道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具体故事。在学生都提起了兴趣的时候,故事可不能一口气讲完,要懂得吊学生的胃口,故事只能讲到课文的故事开始之前就停住。要吸引学生跟着兴趣想知道后事如何,就要一起来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在分析课文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刻板地老套地逐字逐句解释和翻译,把课文中的句子用抑扬顿挫的调子念出来,再试着用生动的、行神兼具的语言来讲述。要使学生觉得:哦,这话是这么有意思啊,原来古文挺有意思的。看到学生都挺入迷的时候要及时地给学生灌输文言文简洁明了、表意深刻的优势。把故事结合课文内容讲述完了,学生还意犹未尽,可以把课文以后的故事展开点讲。
2、创设诵读情境。要学生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有所“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就是吟诵的精妙呈现。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
3、创设人文情境。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学习相关“人文精神”的文章时联系当代社会文化生活、联系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
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我们就给学生创设“取信于民”的人文情境,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于是才有下文战争的进一步发展。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相关的问题,只有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不想办法去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引导学生去参与讨论分析,他们的学习效果不会太好。
4、借助多媒体技术。文言文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借助朗读、表情、动作等外在摹拟,使文言文的情境具体化、文言文的意境形象化,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从而深刻地领会、消化文言文。例如:学习《出师表》时,我们可以播放电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刘邦之间深厚的君臣情义以及刘邦临终托孤的剧情,这些都对学生充分的理解诸葛亮为完成先帝遗志并辅佐刘禅的良苦用心做了很好的感情熏陶,这样为理解整篇文章做了很好的铺垫。如果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欠乏形象,学习印象就很难深刻。
二、自主探索 合作解疑
有了浓厚的兴趣,解决了作家和写作背景,再去探讨文章中的词语的意思就不难了。那么怎样在45分钟内让学生充分提高阅读能力呢?我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小组讨论解疑,教师指导点拨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割断了他们想像力的翅膀,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文大部分的生字和词语释义都可以通过课后注释和查古汉语字典解决,这一块就放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而不是等着记一个正确答案。有一些实词或虚词有多种释义,那么到底哪一种才最符合文意呢?我就启发他们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去推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想像当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人物在这种情景下会怎样想,怎样做,再联想一下我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或情形,我们会怎样做。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会展开激烈地讨论,在讨论中,很多词迎刃而解。再有疑难的问题,可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在巡回,学生有疑难的时候,以启发为主,让他们自己尝试着探索答问题,解决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及时反馈给老师。在学生自学完以后,我再挑选有代表性的问题,面上点拨,至于有的同学理解而有的同学不理解的问题,给他指一个师傅,下课请教,这样,既给了优秀同学以自信,又激励了那些不会的同学。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不会偷懒的,因为他们会发现,通过自己探究出来的疑难词义,比老师直接告诉他答案要记忆的更深刻,更牢固。
三、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深层内涵
心理学指出:“由客观刺激物外部特点引起的吸引力,会使初中生产生直接兴趣,有强大的力量,表现出很大的活力,但是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由客观刺激物内部特点引起的吸引力,会使初中生产生间接兴趣,这样的吸引力带有持久、稳定的性质。”
教材所选文言诗文大多堪称经典,是古文化的沉淀,有着丰富的内涵。依据心理学原理,我们可抓住文言诗文的结构、语言等外部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深层,让学生从古诗文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学生对文言文就可产生持久的兴趣。当然,这首先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层的挖掘。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先是自己把文本吃透了,深深领悟到邹忌从自己生活中的小事说起,然后和齐王谈到国家大事,也悟到这篇文章皆起于也落于一“讽”字上。于是乎,他于学生自主学习前抛出“为何不用谏,而用讽?”这样一个对学生充满吸引力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饶有兴趣地为此从文中找寻依据。在找依据的过程中也就积累了字词,读懂了文意。这样,课堂活起来了,教学也就充满了活力。
四、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形式,拓展学习空间。
语文教师若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就会明白:学生每天上6—9节课,受着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各学科的轮番“轰炸”,如果语文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他们还会有多少兴趣可言?而且,当代信息社会无论从学科设置上还是学习效率上,都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翻译即细嚼慢咽的纯串讲式教学法。因此,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宽视野,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形式,拓展学习空间,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一)让“开心辞典”、“幸运52”等娱乐性节目走进语文课堂。
(二)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可以尽量创造条件,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如教师示范诵读《水调歌头》、《岳阳楼记》、《与朱元思书》、《鱼我所欲也》等课文时,边诵读边播放吉他、萨克斯等乐器的名曲独奏,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蒹葭》一诗,则可播放电视剧主题歌《在水一方》,这对迅速理解诗歌的含义是不无益处的。为了缓解学生因长时间诵读而产生的疲劳播放音乐欣赏或是为了活跃气氛让学生唱唱歌,都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刘英华
马伯成
周正逵
《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