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组四年级下册第二次集体备课

(2020-08-21 20:06:57)
标签:

集体备课

分类: 集体备课2019(2)

集体备课定稿

学科

年级

语文四年级

活动主题

四年级集体备课

设计者

张丹丹、林云云、

李斌群、郑玉萍、陈乐燕

活动时间

2020510

 

教学目标

 

1. 认识琥、珀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怒、吼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15个词语 。
2.
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題,并尝试解决 。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
4.
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
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題,并尝试解决 。

2.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想,理解领会 琥珀的形成过程 。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的艺术品。(课件出示琥珀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琥珀(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预设:1.琥珀是怎样形成的?2.琥珀是谁发现的?

5.   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6.   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梳理问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2.反馈预学字词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着重指导读音:热辣(là)辣 晌(shng)午。

2)理解词语意思,如:松脂、拂拭、推测。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字不要多撇。是上下结构,左上方是五笔写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做批注,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1)形成这块琥珀需要哪些阶段?

2  形成琥珀需要哪些条件?

3  作者推测琥珀形成的依据是什么?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12):写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7):写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三部分(18):介绍了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6  图文结合,了解琥珀
1.
图文对照,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
(1)
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预设1:里面有一只小苍蝇和一只蜘蛛。
预设2:这块琥珀是金黄色的。
预设3:这块琥珀是透明的
(2)
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
请大家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
齐读。
3.
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7  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 , 欣赏了琥珀的美丽和神奇 , 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 , 都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 下节课我们 接着来 研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检查字词(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2.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预设: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3.
:根据这块罕见的珍贵的琥珀,作者推测想象出一个十分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琥珀的形成过程。那么,作者是怎样推测、怎样想象的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思考,一起推测,一起想象。

二、品读课文

()默读课文,大胆质疑。

师:默读课文,适当地做批注,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1.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怎样成为化石的?

2.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
)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探究松脂球的形成(2-9自然段)
1.
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引导学生发现:天气热,太阳猛:松树渗出松脂;蜘蛛正要抓到苍蝇;松脂刚好滴到蜘蛛和苍蝇上。

2.作者把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有趣,让人感觉很真实,很形象。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找到描写太阳和松脂的句子,读句子,想象画面,感受天热,松脂多而美。

2)作者又是怎样记叙松脂包裹蜘蛛和苍蝇的过程的呢?
找到句子,读一读,并在脑子里形成画面。
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在学生介绍过程中,老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讲清细节,把故事讲生动。同时,抓住刚、正好、一齐引导学生感受事情的巧合
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也能说明这真的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能找出来吗?有感情地读一读。
3)就这样,松脂不停地滴落在两只小虫子上,结果一一(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

师生共同归纳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第一,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二,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4.
赏析课文,感情朗读。

探究琥珀的形成(10-12自然段)
师过渡: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应该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1.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
预设一:“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预设二:“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
剩下的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琥珀的形成是种地壳运动、沧海桑田巨变的结果。
师提问:如果说松脂滴落到两只小虫上纯属巧合的话,那么,包裹着蜘蛛和苍蝇的松脂球变成化石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课件出示:时间漫长。2.陆沉水漫。3.松树腐烂。4.泥沙掩埋。)
2.
作者是怎样写出漫长的?(引导学生抓住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进行体会。通过时间”“的相对性,体会化石形成时间的漫长。)
3.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进一步感受漫长。
4.
最后,松脂球化石一一琥珀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理解推测,了解故事由来(13-18自然段)

1.   琥珀的发现有什么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 推测 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   小组研读,合作共学

1 推测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3  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2)用根据____,推测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4)交流。

3.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科学家还有哪些大胆的推测?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
(1)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这个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因为只有太阳很毒辣,才能把老松树上的厚厚的松脂晒化,才能滴下一大滴松脂。
(2)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个推测的依据又是什么?
预设:因为能把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同时包住的定是一大滴松脂,小的松脂是包不住两只小动物的。
4.
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能想到会这块琥珀还有哪些价值。用从那块琥珀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测……”说话。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总结延伸:寻找前后联系,质疑形成过程。
(1)
再读全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课文很多句子都是有相互的内在联系的,你能一一找出来吗?

(3)   作者对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你有什么疑问吗?对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你又有什么新的推测呢?

2.作业: 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板书设计:

  

松脂球——化石

推测:真实 想象

 

教学反思:

1.   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围绕 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这一单元语文要素进行。

2.   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问题 ,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试着解决问题。

3.   问题化学习应该时刻不忘以学生的问题带动学习,切忌老师包办代替。

 

 

校本教研活动评课稿

评课

标题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提问题

——《琥珀》评课

上课者

张丹丹

评课者

林云云

 

稿

评《琥珀》一课   张老师所授的《琥珀》一课,老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比较得当而灵活多样,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都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方法、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突出了重点,抓住了关键。课堂气氛融洽和谐,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   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语言规范简洁,板书工整、美观,指令言简意赅,层次清楚。   老师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课文、多媒体、学生的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又不唯现代化,而是与传统。

听《琥珀》一课后的评课

  五月十日,我与四年级段老师一起听了张老师所执教的《琥珀》一课。在此,对这节课听后的感想浅谈如下。

  一、采取提问式导入新课

  张老师首先让全班学生提出问题,起到了以石击浪,启发思维,引起学生自觉思维。再让全班学生朗读课文,老师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

 1    边读边找出你所喜爱的词语。

 2    在读的过程中去找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导入课文后,让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难题。可以有不理解的字、词、句子。也可以是具体小节、段落。

  二、因材施教、注重阅读教学的灵活性

  《琥珀》这篇文章通过想象,具体记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而如何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则成了文章的难点。张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从注重阅读教学入手,边阅读边提问,在阅读中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最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琥珀的形成过程:较高温度下   松油往下滴   地壳发生变化   长时间   埋在地下。

  三、教师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首先教师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如:整个教学中,允许学生自由提问;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三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

  四、教师基本功方面

  作为语文老师,张老师的板书工整,普通话流利,这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

  探讨的地方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时,各种信息通过感官传达到大脑皮层的路径通路都是不一样的。如果通过多种教学媒体协同教学,就会使记忆的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建立许多通路,留下彼此相同的多方面联系的痕迹,有效地提高记忆效率。据此,老师可以精心设计挂图、活动幻灯片、视屏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环境,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目前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其目的就是解决,如何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等方面的差异,有效选择恰当的媒体或方法,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一关注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