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哲学与科学的前世今生
(2022-08-12 17:37:21)
标签:
科学哲学形而上学 |
摘要:科学诞生与现代哲学转向几乎发生在同一时代,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分在于知识的结构性分工中,负责不同分工的知识获得了相异的形式。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从伽利略和牛顿创立的经典物理学开始,当然并不是说之前人们没有建立过属于科学的知识,数学和几何学是从古希腊就开始了,现在被归入到了科学的门类,之前数学和几何一直作为一门独立学问存在,因为它们所探讨的是纯粹观念中的思维存在,并非事实本身的东西,虽然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计数、来丈量,但究其根本它没有解释事实的能力;当然人们也有与事实相关的直观知识,但那只是一些基于经验的零碎的综合判断,完全不成系统,由此我们就可以体会到牛顿物理学在人类知识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了,他是把自然事物本身的运动通过纯粹观念的数学和几何学方式给表达了出来,这说明我们所面对的自然世界与我们的先天形式是有关联的,是可思考和表达的。
现代哲学的开端与科学开端几乎于同一时期,并不是说之前就没有哲学,而是所有知识都混为一体,集中在基督教会的经院哲学中进行解释,现代哲学诞生之初的那些哲学家们基本上都有深厚的科学背景,作为现代哲学开端的笛卡尔,同时也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牛顿物理学的出版物最初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康德在科学上也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提出过一个【星云假说】的科学构想,至今仍被乐道,纯粹理性批判是想用牛顿物理学的方式建立【科学形而上学】;黑格尔更将他的整个辩证法的哲学体系称之为【科学体系】;胡塞尔称要为哲学建立一门严谨的科学……这种事例不胜枚举,提他们出来只因为在前面文章中讨论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哲学和科学之间本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但也同时反映出的一个不争事实,就是大家对科学和哲学实际上分属于不同领域已经有了共识。那么问题就来了,科学和哲学为什么要分开以及根据什么分开;为什么哲学的思考经常要以科学作为榜样或者借用科学的方法;还有哲学是不是应该像科学那样?这需要我们从知识结构中寻找两者之间的关联和区别。
首先我们要排除作为一门独立学问的角度来讨论哲学和科学,其内容都来源于我们的知识结构,对于每个人来说【知性】是一个根据环境及自身条件决定实践方式的形式处理系统,我们要对对象与自身能力有一个形式上的评估再决定怎么实践,以此提高效益,这些判断的依据就是作为内容的知识,简单说就是我们要【谋定而后动】。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内容进行判断呢?对此我们前面有过很多讨论,经验知识具有必然性,但由于休谟效应,它能不能无差别运用于普遍所有的实践中;理论的知识通常具有普遍性,可以对应于当下实践,但它对必然性发生的判断往往是空泛的。在逻辑上有一个现象,知识的内涵越大则外延就越小,反之内涵越小外延越大,落在实践中是一就种知识(判断)的应用越广泛(普遍),其必然性的表现就越空洞;反之越是具体的知识其必然性的表现越准确,但同时缺乏普遍性,知识中具体判断往往在普遍性和必然性之间无法兼得,对此我们前面把它作为哲学遭遇无解困境的核心问题来提出。
当然这个问题并非一开始就陷入到无解境地的,因为知性结构中有一套处理这类问题的固有办法,简单说就是通过内在逻辑对对象进行概念归类整理和分析,根据某些共性(类似性)把其中对象划分为不同的概念范畴,用大概念套小概念,大判断套小判断的方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先把问题归纳为一个范畴,再从范畴的共性中落实为具体处理问题的分析,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球在运动,先把它归类为物理学的问题,然后就可以运用物理学知识对它进行分析做必然性判断。当然现实发生的问题很复杂,知识结构的问题也很复杂,在这里我们只能简单的将之描述为知性结构中的一套逻辑系统的操作,各种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在不同的门类中进行整理和保存,那么在实践中就可以依循对其分类的形式进行调用,知识内容就在这个逻辑系统中分出了相应的应用结构。这么一来知识又产生了一种作为形式功能的区分,将直接作用于经验,对直观必然性做具体分析判断的知识称为【直观知识】,而那些建立在直观之上被归纳为相关理论,以及如何对实践进行判断的知识被称为【形而上学】,其实我就是在根据亚里斯多德那两本著作《phusika》和《ta meta ta phusika》之间的关系来阐述知识的这种区分,前者也即physics,英语中跟【物理学】同一个词,也说明古希腊就有想创建物理学的意思,但与我们今天所说作为科学的物理学完全不同,这里我们只能将之理解为与现象直观相关的经验知识,而后者即metaphysics【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形式功能对知识内容进行管理和运用,并构建理论的那种知识。
说到这里【科学】和【哲学】的渊源就勾勒出来了,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的将直观经验知识的探讨就归于科学,形式功能的讨论就归于哲学,因为科学的建立还需要有其自身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本身也包含很多形式的结构,在这里我们要对科学概念做一个定义来说名这种结构:科学作为一个知识门类是在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体系框架下,根据某种特定范式对一般对象的实践性进行推论和验证所建立的知识领域。这个定义中有很多细节值得讨论,比如说科学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知识框架底下发展出来的,而并非完全自立的知识;科学讨论的对象是作为一般对象的抽象存在者,而非具体存在;科学研究的形式是关于特定实践的性质,而非对象的事实本身;科学研究方法根据推论和验证的过程所获得的,而非独断的事实陈述……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是根据【特定范式】来进行规定的,是围绕这一特定领域展开的观察、判断、实验方法等等所展开的相互论证的实践活动,比如说物理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化学研究作为物质分子态的性质变化,我们看到物理和化学都是科学,然而却是两种不同的范式,其研究内容和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属于不同的科学领域,牛顿作为物理学之父后来还沉迷于【炼金术】,但并没有什么建树,【炼金术】的很多形式其实跟化学相关,可见不同范式的科学之间并非是互通的。所以科学范式的建立不是一个简单过程,它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摸索还要有天才机缘巧合,所以尽管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有了关于【physics】的想法,但之后一千多年来没有建立使其成为科学,直到牛顿的出现,所以牛顿物理学对于人类知识发展的历史意义怎么赞美都不为过,从物理学建立之后就有了基于各种不同范式的科学应运而生,自然科学的门类获得了爆发式的发展。
直观经验知识没有科学范式,因此并不是科学,但是这些知识的大多数具体形式比较容易归入到某个特定范式下进行考察并获得解释,所以能在科学中对它进行归类,由此会被科学所涵盖;当然也仍然有部分直观知识至今无法被纳入科学,就比如一些【超自然现象】,【超自然】不是真的就违反自然法则发生,而是其发生不符合我们所掌握的科学范式的规定,所以就认为这是超自然,既然它不能归入科学范式这当然也就能不属于科学了,但如果真碰到了超自然现象又必须对其做解释,那就只能回到大知识体系中进行哲学式的思考了,这也是很多【边缘哲学】创造者们非常喜欢【超自然现象】的原因,因为这是他们表现存在感的机会。
这里说到了哲学,如果把哲学作为与科学相独立的知识门类,那它也应该有其特定的范式,理论上如此但实际上却很难,找不到关于哲学观察、判断、实验之间相互制约的那种方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一个章节里讨论了很多,问题很复杂,所以一般来说的哲学往往就是大知识体系中除开那些在科学中所包含的那些知识的所有知识都被归入了哲学中讨论,从这个角度看哲学就像是孕育各种科学的【母体】,所有的问题最初都在哲学中进行思考,等到我们对问题具有足够的掌握,并能够建立起对同类问题的观察判断实验方式建立起足够严谨的范式之后,就使其成为了一门专门的科学。可能有人奇怪,为什么人们思考哲学问题的结果是产生了科学而不是哲学呢?那是因为我们建立科学的那些解决问题的范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总有问题被留下来,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只能回到哲学中重新去做最根本的思考。当然哲学的主要工作也不是去给科学抓遗补漏,而是要对构成知性系统的整体内容形式进行管理,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如何把实践遇到的情况归入某种范畴,如何运用范畴于实践等等这些操作,这显然也是一们非常复杂的技术,需要一门专门知识来对其进行研究和讨论,这门知识就是【形而上学】,就其讨论内容的范围而言与哲学不是完全等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形而上学向来是哲学中的固定保留项目。
前面我们说过,【形而上学】概念最早来自亚里斯多德一本著作的书名,是后人在整理他的著作时做内容分类后提出的,与之相对应的是与现象直观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有严格规定的纯粹知识(数学几何学),而形而上学作为对这些知识内容进行管理运用和进行理论构建的【第一哲学】,那么现代科学范式的成功建立可以说是经验知识与纯粹知识融合的产物,换个角度可以看作是形而上学对旗下知识进行整理的成果,哲学作为科学的母体,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其实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不会因为知识门类被分割出去使其内容越来越少,因为科学作为基于特定范式的发展和延伸,形而上学则是一切先天方法的集散地,科学所触及的面越广,反而使得更多方法的被发现而不断充实形而上学的内容,所以通过形而上学对科学的管理,哲学也永远有新的研究课题,这种关系构成了哲学和科学在知识结构中的不同分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