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4:求力量的意志与强者道德
(2019-08-19 13:51:41)尼采4:求力量的意志与强者道德
本期开篇
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尼采的超人哲学。这一集的主题是求力量的意志与强者道德,我们要介绍以下三点:
第一点,求力量的意志是普遍存在的。
第二点,强者道德是指什么?
第三点,期待查拉图斯特拉。
本期重点1:求力量的意志
尼采说:“不论在任何地方,我找到了生物,便找到了求力量的意志。其次,在服从者的意志里,我也找到了做主人的意志,因为他想作为更弱者的主宰。生命所在之处都有意志,这就是求力量的意志。”
通常我们比较熟悉的翻译是“权力意志”。就好像我们在翻译叔本华的时候,会提到他所说的“求生存的意志”,常常被翻译成“生存意志”。在翻译上最好翻译成比较完整的“求生存”“求力量”,后面还有其他学者谈到“求信仰”或是“求行动”之类的。翻译的时候尽量不要省略某些关键的字。像“求”这个字,你少了这个字,就无法表达原文里面那种“朝向一个特定的目标、显示意志动力方向”的用意。
比如说,从有生命之物,植物、动物都一样,都是要展现自己的影响力,让生命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掌控的范围越大越好。以人来说的话也是一样,要表现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不见得只是身强体壮这一方面,更多的是通过丰富的知识,经过某些特定的诠释角度,让自己的思想能够得到展现的机会,扩大影响力,这也是求力量意志的表现。
人不应该止于目前的状态,他的生命的本质就是要追求更大的力量、更多的力量。所以尼采有一些话从这个背景才能够理解,他说:“最大的轻蔑就是对人最大的崇敬。”什么意思呢?比如我轻蔑一个人,意思是说你这个人目前做得还不够,你还应该成为更好的超人。我轻蔑这样的人就是对他最大的崇敬,就代表我认为他还可以再展现求力量的意志,往上提升。
另外,尼采有一句话也深具反讽性,他说:“这是一个可鄙视的时代,因为人们不再鄙视自己。”他这句话的用意是说,如果人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有成就、很满意了,不再鄙视自己的话,那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堕落的、可鄙视的时代,因为你不会再往上提升,忘记了求力量的意志了。
本期重点2:强者道德
“求力量的意志”谈到意志,这当然跟人的自由选择有关。自由选择涉及道德问题,所以尼采就要谈到强者的道德。这强者的道德就是我们常说的主人道德。尼采45岁的时候被送进了疯人院,在这之前两年,43岁的时候发表了一本书叫做《论道德的系谱》,就是道德好像一个人的家族有它生命的发展一样。尼采在这本书里探讨道德偏见的起源。
一般讲道德都是从善恶观念来做说明,那么尼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他要用主人道德来代替奴隶道德。尼采所谓的“奴隶道德”是传统以来尤其是基督教所提倡的,尼采认为自己偏爱主人道德而歧视奴隶道德。什么意思呢?
所谓的“主人道德”就是用优胜劣败的方式来表达,意思就是用强弱的原则来代替善恶的原则,这就是主人道德。“奴隶道德”就是纯粹从弱势方面去看待善恶,由宗教得到启发,显示群众的愿望,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谦虚、博爱、慈悲这些,尼采就称之为奴隶道德。
尼采说:“羔羊怨恨猛兽这不奇怪,但不能因为猛兽捕食羔羊而责备猛兽。”他意思是猛兽就属于主人,羔羊就变成奴隶了,你没有必要因为主人比较强势,就说猛兽这样的一种作为不对。
事实上,经过尼采的分析我们就知道,基督教是奴隶道德的始作俑者。比如,犹太人与罗马人之间的斗争,犹太人充满怨恨,因为罗马人是强者、统治者;但是犹太人最后通过基督宗教驯服了当时的人。什么意思呢?就是使用弱者道德,弱者是指群众,基督教教你要爱、要退让、要谦逊,这些都是奴隶道德,不能够显示你的优势、强盛的这方面的能力。就是宗教会特别推崇良心的作用。
尼采认为,良心不是上帝在我们内心的声音,良心其实是一种残酷的本能。怎么说呢?良心是怎么形成的?良心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本能与野蛮的习俗。譬如,古代德国人用各种酷刑让人许诺,要记住五六个“我不要”,这样才能享受团体生活的好处,也就是让人用理性控制情感。这样一来的话就形成了良心,就对某些事情说“我不要”,这就是良心的作用。尼采认为这是一种人的残酷的本能。
良心不能脱离负责的观念。负责的观念来自于欠债,我欠谁钱,我就欠债了,欠债代表有契约的关系。按照基督教的背景来说,上帝是债权人,我们人类是债务人,对上帝欠债了。债权人太过于富有,就宽赦了债务人的欠债。债务人因而转向对付自己内心,成为良心的谴责,也就是为了自身而受苦,然后渴望得到平息,就向内发展,出现灵魂的概念。这是尼采对于欠债、良心的谴责的看法。因此,惩罚在于唤起犯人心中的罪恶感,也就是良心的谴责让人忏悔。尼采认为这些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上帝是人类最大的债权人,结果他用自己儿子的牺牲来偿付了自己的债权,来替人类还债。尼采对于这样的信仰完全不能接受,他说:“近代人继承了千年以来的良心的解剖与动物式的自我折磨的传统,这些是建立在对上帝盲从基础上的传统,这些都要被取代,要把我们从理想的延伸物中拯救出来,从庞大的债务中解救出来,从虚无意志中解脱出来。”那么谁来做这样的工作呢?就是查拉图斯特拉。
尼采谈到道德的系谱,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剖析什么是禁欲主义的理想。他特别考察了三个人作为代表,就是瓦格纳、叔本华与康德。
谈到瓦格纳,他说:“瓦格纳年轻的时候追随费尔巴哈,以青年德国人自居,表现健康的情绪与欲望。但是晚年的时候竟然崇拜贞操,表现反自然的禁欲主义的理想,跟他的过去告别了。”后来尼采就认为,你可以欣赏一个人的艺术作品,但最好忘记艺术家本人。他后来与瓦格纳绝交,主要是因为瓦格纳颂扬基督教的道德。
尼采考察的第二位是叔本华。尼采曾经把叔本华当作自己孤独时的最佳的慰藉,以意志来解释一切现象。但尼采认为这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求生存的意志,因为叔本华认为只有否定生命才可以否定意志,也就是为了摆脱意志的悲惨压力,所以叔本华会推崇禁欲主义。这是受到尼采反对的地方。
还有第三位,尼采考察的是康德。他说:“康德以乡村牧师般的天真,讲授人的感觉,为禁欲提供了一个无关实际利益的前提。”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关心的、无私趣的,尼采认为这是空洞的、缺乏自我体验的结论。也就是说,康德的学说让叔本华了解到美有镇定意志的作用。
尼采对这些音乐家与哲学家做了个结论,他说:“他们推崇禁欲主义,原来是为了摆脱悲观主义的折磨,但这些说法都只是门面话而已。”
最后尼采还是要回到基督宗教,他说:“基督教无所不在的威力使得禁欲成为一种新工具,要帮助人抗拒生理障碍与心理枯竭,你禁欲之后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化解了,但是这样的人是在病态中。”事实上,尼采认为禁欲主义的僧侣有“求力量的意志”,可以去了解及掌握其他的病人,最后形成一整套懦夫的道德,就是奴隶道德。换句话说,尼采认为基督教的道德鼓励人们仇恨生命,蔑视自己肉体的欲望,给人来世幸福的幻想等等,让人厌恶此生,成为精神上的奴隶。为了对抗禁欲主义,就必须期待我们前面说过的“超人”。
总之,尼采是以强弱原则代替善恶原则,他有明显的反理性主义的色彩,但是显示了英雄主义的气概,对后代的道德重建有不少启发。最后,本来要谈到的第三点就是期待查拉图斯特拉的出现,我们下一集专门来谈。
本期收获
尼采对万物有基本的观念,就是凡存在之物皆有求力量的意志,这种意志在人的身上表现为,在做自由选择的时候需要某些道德的原则。尼采所批判的是基督教所塑造的奴隶道德,让人慈善、谦卑,又压抑了身体本能的欲望,追求来世的福报等等。
那么强者的道德是什么呢?一方面是自我肯定的道德,尼采说:“对那些只靠上帝而不自己努力奋斗上进的人,上帝不是等于已经死了吗?”他甚至认为,传统的基督教道德观念要人自我牺牲,这不也是一种虚无主义吗?所以尼采要加以批判。
而另一方面要回到前面所说,需要一种道德观,这种道德观要配合求力量的意志。那么如何去了解善恶呢?善就是增强人的力量感,恶自然就是减弱了,所以他用强弱来取代善恶。这样的道德显示作为主人的高贵性,他只愿意给予,而不愿意接受外来的援助。强者的高贵不在于来源,而在于去路。一切的自由是什么?你能,因为你要。换句话说,你为什么能够做这些事呢?因为你“要”表现求力量的意志。
本期思考
尼采谈到求力量的意志的时候,他强调我们依附一个更强的人,目的是为了成为比我更弱者的主宰。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方面的观察或是经验呢?想听听你的意见。
划重点
尼采认为凡存在之物皆有求力量的意志,这种意志在人的身上表现为,在做自由选择的时候需要某些道德的原则。
而所需要的道德,是一种强者道德,因此尼采用强弱的原则来代替善恶的原则。因为他认为传统的基督教道德观念,要求人自我牺牲,是一种虚无主义。
同时,他认为强者道德观要配合求力量的意志。那么如何去了解善恶呢?善就是增强人的力量感,恶自然就是减弱了,所以他用强弱来取代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