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常谈》有感
(2021-08-06 15:57:49)分类: 读书笔记 |
读《语文常谈》有感
读完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我获益颇多。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明白的事例阐述了语言学上几个重要的问题,如动物“语言”和人类语言的差异问题,语言和文字的关系问题,汉字的注音问题,声韵调分析法和音素分析法的差别问题,声韵调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问题,汉字形、音、义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不便,语言的历时变化和共时的地域差异问题,汉字改革问题等。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四方谈异》和《汉字改革》这两节。
方言是历时语言研究的活化石,对于语言史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推广普通话是大势所趋,方言的使用范围正在逐步缩小,使用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把当前的方言记录下来,为以后的研究保存珍贵的语料。
关于汉字改革的问题, 吕叔湘先生主要讲了汉字拼音化的问题,吕叔湘先生认为拼音文字的优点超过缺点,所以要解决汉字繁难的问题,得搞拼音文字。同时吕叔湘先生指出由于拼音的习惯还没有普及,普通话通行的范围还不够广大,拼音文字的正字法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等现实问题,所以现在还不到全面采用拼音文字的时候。
我认为拼音文字还是汉字这样的表意体系文字,在记录语言方面都是有利有弊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选择哪种文字来记录语言要根据这种语言的特点来确定。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汉字是适应汉语的特点的。第一,一个汉字代表音节,一个语素基本上也是一个音节,因此汉字和语素是相对应的,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非常合适。第二,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语法意义、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而不像印欧语那样要用音素表示形态变化,所以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它用汉字记录是合适的。第三,汉字记录汉语可以非常有效地区别同音词。汉语音节结构简单,声韵母配合只有400来个音节,声韵调配合只有1200多个音节,加之词形简短,以双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依然十分活跃,可以说是汉语语汇的基础,这样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就非常多,很容易混同。而形态各异的汉字就起到了分化同音词的作用,所以汉语同音词虽然很多,但用汉字记录,在书面上就把同音词巧妙地区别开了,这是拼音文字所做不到的,例如“公式-公事-攻势-宫室-工事”、“形式-形势-行事”、 “国是-国事-国势”、“期中-期终”等同音词,口头上说出来,语音完全一样,很容易混同,可是书面上用汉字记录下来,形体各异的汉字很自然就把它们区别开来,根本就没有混同的可能了。第四,现代汉语方言众多,语音上的差别很大,但是由于各个方言的语法系统和词汇系统一致性比较突出,用汉字记录汉语,书面上起到了沟通方言的作用,同样的词语,虽然各地发音不同,但大都用同一个汉字记录,所以大家都看得明白清楚,所以汉字具有很好的沟通方言的作用,而拼音文字就难以适应汉语方言分歧的特点。
另外,汉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有大量用汉字记载的文献典籍,超时性的汉字可以贯通古今,使我们很好地继承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所以目前还没有对汉字体系进行拼音化改革的必要。
吕叔湘先生的作品没有深奥的术语,却从汉语的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自己对汉语基本问题的一些看法,虽然不能使我们弄清楚所有的问题,却有很强的启发性,引导我们去深入研究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