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2021-07-30 20:34:48)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教学论文 |
浅谈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谢佳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背景;意义
(一)历史背景
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思维拓展、素质培养、身心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典籍教育就能反映整本书阅读重要性。早在《论语》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孔子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这大概是关于读整本书最原始的记录了。古人主要读的书有“四书”“五经”、各种蒙学读物,还有经典的古文选读,其间已经有很明显的整本书阅读的影子。朱熹还专门写过《读<</font>论语><</font>孟子>法》、《朱子读书法》这种专门指导读整本书的文章。至近现代,语文学习中读整本书仍然是比较普遍的做法。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明确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观点。
(二)教学背景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整本书阅读”并没有落到实处。因为受到考试制度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师更多时候只把国家规定的教材文本作为教授学生阅读的重点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侧重阅读的量,而不是质的问题。“整本书阅读”作为课余作业或者寒暑假任务的形式出现居多。包括粤教版教材中的要求,也是将经典书籍阅读作为“课外活动链接”的形式出现。这样就会导致整本书阅读流于形式,教师对学生读整本书的情况进展缺少跟踪,问题疑惑缺乏深入地指导,以及自我思索不足等问题;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也存在缺失。对于学生而言,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学生更多注重课本内应考的重难点,为了提高“分数”,他们更多的是功利性的阅读,不会自觉地读“整本书”。
(三)课改背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了新的要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必修课程七项学习任务群中的第一项,并且指出本任务群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并在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其宗旨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阐述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方法和内容。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整本书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中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将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重视。
2.
在传统教学思维长期的影响下,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用传统课文的教学观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设计和组织,陷于“课时主义”和“正答主义”之中,重视知识传递的效率而忽视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不少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有的还处于懵懂状态,缺少指导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其实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应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不是配角,更不是看客,应该在学生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活动设计者。
3.
整本书的阅读,不但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精髓,而且还能让学生总结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在了解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背景和意义后,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节课就能产生高效果的,需要我们教师长时间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