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访谈《我与地坛》
(2021-07-30 15:00:38)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教学论文 |
穿越访谈《我与地坛》
黎倩慧
【摘要】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阅读除了要了解书的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更多地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深化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追述了“我”的经历,写出了地坛这一古老的场景对于“我”的意义,景物描写与对往事的回忆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是一篇充满哲理、感情浓郁的散文。学习这篇散文,能够教育学生热爱生命,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本文将以《我与地坛》的教学实践为例,以人物访谈的方式,探究散文整本书阅读与实践中的情境教学。
【关键词】散文;人物访谈;情境教学
《我与地坛》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的主要学习目标与任务是:精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感受美的熏陶,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新教材在单元导语中明确了核心任务,这个核心任务可以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加以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1】《我与地坛》的学习,不妨设计穿越时空,与“史铁生”进行访谈的情境活动,用真实可感的方式,通过叩问作者、叩问地坛、叩问母亲、叩问读者等环节,感受作者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真情与人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访谈预热,开启学生阅读之旅
1.运用“激趣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散文作品离学生的生活体验较远或阅读难度较大,在进行人物访谈时,教师可以播放与作品作者有关的影视资料,作为课前“激趣材料”,促进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散文作品实现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转换,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可以引发其对作品内容以及作者情感经历的讨论和思考,从而主动地展开阅读,加深阅读体验。如可以播放史铁生解释自己的名字的片段:“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史铁生对他自己作品最好的注释,迅速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2.补充“学习支架”,把握人物访谈技巧
相对于小说类作品,散文作品情节较弱,阅读难度较大,教师可以补充“学习支架”辅助学生的阅读。如本文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对史铁生进行人物专访的环节,那么课前就可以把“什么是人物专访?”“人物专访的几个步骤”“ 人物采访的提问技巧”“ 如何写人物专访?”等相关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把握人物访谈的技巧,为后面的人物访谈预热。
二、叩问作者 ,把握情感线索
《新课标》学习任务群7指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2】通过模拟人物专访,共同去把握散文的情感线索,感受史铁生成功背后那个顽强的生命。既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锻炼语言运用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达到情感的共鸣。
散文是作者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是作者表现眼中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2003年3月3日,史铁生先生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天,他接到了许多报社记者邀约采访的电话,史铁生先生接受了其中三家报社的采访。假如你是《人生报》的一名记者,你将穿越时空,来到地坛公园的老树下,相约在早上,与史铁生先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访谈。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史铁生”、一位采访记者、一位资料收集员(负责搜集整理本小组的采访信息)。采访时记者们根据各自报社特色进行定位,从不同的方面,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仿真模拟。每个小组可以提三到四个问题,尽量从文中提取问题,用文中话作答。可适当加入个性化语言。
通过采访,了解史铁生思想的变化,把握他对生命的思考有着这样的变化轨迹:失魂落魄——逃避——考虑死——不急于求死——如何活得好一些。作为一篇散文,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情感线索,才能领会其形散下的神聚。
三、叩问地坛,走进作者内心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读指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3】
散文大师朱自清《文学的美》中说过,“文字之所以佳胜,正在它们所含的思想”。散文的思想往往蕴含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所以不妨在访谈中,细读品味散文语言。时间很快就到了中午,学生继续化身为《中国旅游报》的记者,与史铁生先生相约在地坛的荒草边,与史铁生先生谈话。通过采访,领略地坛别具一格的景物特色,这座古园映照了史铁生的生活,那些沧桑的建筑和景物,抚慰着史铁生内心的苦痛,缓解了他迷茫的心绪,也使他感受到生命的启示。那些小昆虫、满园子的草木,虽然都生长在寂寞的园子里,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史铁生与地坛遭遇的相似之处以及地坛中的景物对他的影响,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四、叩问母亲,感受伟大母爱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作者对母亲的回忆与怀念。史铁生写过多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如《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皆如本文一样感人至深。作者回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刚开始他是不理解母亲的,他时时刻刻想着的是自己的不幸命运。等他真正读懂母亲,体会到“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几倍的”,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学生于是再次化身为《名人与母亲》的记者,傍晚时分来到地坛公园的墙角下,与史铁生先生进行最后的交谈,共同去体会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是如何影响着一位名人成长的,同时也感受母爱的伟大,以及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愧疚之情。
五、叩问读者,接受生命教育
《我与地坛》与同单元的其他几篇写景散文不同,它不是单纯对景物的客观描摹,而是更多地将景物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带有自传、自省、自述的意味。而且,教材节选的是文章的开头两个部分,作者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未作出回答。所以,叩问完作者、地坛和母亲后,读者不妨叩问一下自己,读完这篇散文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为了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课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之前所做的访谈,或者选取《我与地坛》中最精彩的段落,细加品味,写一段400字左右的评点文字,谈谈你对自然美的理解、生命的感悟与思考,并分享到班级的微信群,以网上投票的方式,最后评选出三篇最佳的作品。通过该活动,达到读透作品,将阅读收获立体化的效果。
阅读文本仅仅是散文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步,如何将阅读拓展开来,运用各种形式将阅读延伸,使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深刻性兼备,这是我们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只有结合学情,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散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之路越拓越宽,越行越远!
参考文献:
[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8、20.
[3]《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