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项链》教学反思

(2021-07-27 19:05:02)
标签:

教研、思考

分类: 教学反思

《项链》教学反思

清远市华侨中学 汤杏金

走近文本,回归文本,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课教出“语文味”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走近文本,回归文本,是我们课堂的一个主要目标。怀着这一个目标,我精心准备了《项链》的课堂设计。从实行最终的效果来看,课前设想的这一目标基本达到了。在《项链》的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营造了较为民主和谐而又热烈的课堂气氛。在阅读体验中,学生积极参与,不仅鉴赏了小说精巧构思和布局产生的艺术之美,更感受到了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洋溢着的人性之美。在探讨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的过程中,更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多角度思维等思维品质,他们的语言表达也得到一定的训练和提高。但是,反思这一个教学设计,依然有很多不足:

    首先,课程在节与节中显得容量过大。同不少的讲授课一样,也片面强调一堂课的整体效果,将许多的内容放进一堂课内。这种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效果势必使课堂节奏过于紧迫,教师始终背着时间包袱上课,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有些内容未能展开和落实就结束了,如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就分析得不够。当坐回办公室再一次深思,发觉,倘若能把这堂课一分为二,集中审视人物形象和探讨主题,那么课堂节奏则更为从容,学生的参与面更为广泛,思考讨论的问题则更为深入了。

     其次,在探讨过程中,虽然强调学生为主体,但学生的主体角色未能充分显现,教师所讲的东西仍然过多,有些时候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被动地接受某些观点,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对主人公“玛蒂尔德”性格问题的探讨,我感觉到开头有把自己的主观认识强加给学生的嫌疑,尽管后来学生似乎接受了我的观点,但毕竟是被动的。这样的教学让我感觉很不好。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语言的品味,是这个教学设计的最大的缺憾。张定远先生认为:“教出‘语文味’,就要引导学生读,反复读,决不只一遍、两遍。”程少堂先生也指出:“‘语文味’就是要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而语感的产生就是靠品味语言。”因此,语文课除了解读文本、激活思维、训练表达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品味语言。开始,我是放在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的过程中兼以品味的。但是,由于课时容量比较大,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忘记了从课文的语言出发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别是本篇课文中对玛蒂尔德心理描写的几段文字。如果能够通过诵读和解读来分析好这一些优美的语言,不仅培养了语感,而且还会让学生在认识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过程中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加强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把握,更能使文本的解读与语言的品味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出“语文味”所追求的和谐美和整体美。

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虽然在课堂中基本实现了我所预期的目标,但是,通过对《项链》教学的不断反思,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要做到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修正这一些缺点,使自己的教学有进步。我希望以后的课程中能让学生更自由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学经典的蕴藉之美,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领略到了语文学习之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