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我们当老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专题讲座学习感悟

分类: 教育教学 |

在学习中体会 思考中感悟
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今天有幸听了山东儒学文化大师李路老师讲论语,受益匪浅,又一次让我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深度,也让我对教育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孔子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论语》是一部智慧之书。它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人学”,无论从教育角度来说还是其他角度来说,《论语》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一部智慧。
孔子曾以自己为例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思而不学则殆”。回到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真的就会陷于这种学与思脱节的困境,怎么办呢?个人的体会就是要学会在行动中反思,有许多工作,不能够仅仅埋头苦干,更重要的是边工作边学习边反思,在行动中不断提升对该工作该领域的认知,今天,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本着“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我们重新审视《论语》中所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仍会感到有当代教师学习、借鉴的地方。
孔子教学不是单纯的灌输,他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相机而发,注重引导学生去“乐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可能是孔子的首创,至尽仍被视为经典之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等,都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乐学”思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运用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颜渊就曾感慨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启发式”是“乐学”的前提,“乐学”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孔子弟子能达到三千人之多,且“贤者七十二”,这与他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乐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再反省当代许多人奉为法宝的“苦学”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应该从孔子身上学到点什么?
在《论语》中,我们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学思结合”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他的特别强调后天的重要性、德育的教化作用、对美育的精辟论述、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重新品味,这对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好“主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被奉为"万世师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他的人格、他的学识、他的教育仍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今天在泊头市二中组织的教育思想专题讲座,今天有幸作为光明小学的一名老师参加,由李路教授给我们讲解了《论语》中孔子是怎么当老师的?四个关键词很有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以成人。
1、有教无类
孔子生活的年代,教育不能普及,好多人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所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各种各样的学生都可以教,这是很伟大的。
我觉得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2、因材施教
孔子对学生观察很细致,对学生的特点清清楚楚。所以他跟学生说话,往往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样一个话题,面对不同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说法。这就是小班化教学的好处了。同时对于人多复杂的情况还可以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老师无法具体指导每一个孩子,但深入一个小组还是可行的。
当今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和差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兴趣特点都得到发展
3、教学相长
君子有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教育也有“三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精神节律;二十四节气。李路教授提到孩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失,造成中国教师的负担太重,说我们是带着镣铐跳舞的老师!
孔子说过:“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看来乐学才是学好的关键所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成绩,除了要良好的教学方法外,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精”“气”“神”。教师精神振作,讲课充满自信、激情飞扬,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感染打动学生。
4、学以成人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何许人也?称其为名副其实之人,不足为过。可尽管如此,孔夫子也常担忧自己的品德没有得到培养,学问没有得到提升。由此观之,名副其实之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孔子的思想十分广泛、全面,需要我们以后学习的还很多,听到最后真是意犹未尽啊!深深的感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学方法,今天依然有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好好体会,好好实践。最后秦市长还进行了讲话,对到会学习的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进行了鼓励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应该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今天,我听了李路老师的讲座《论语中的教学思想》,使我对《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就说一说我学习的体会:
一、有教无类
人人都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作为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教而不厌,“诲人不倦”。老师无法选择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要适当地拔高一些,将一些稍有难度、有一定灵活性的题目;对于中等一下的学生可以降低一些要求,可以实行分层教学。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说:特别聪明和特别智力低下的学生是无法改变的,对于学习语数外、数理化困难的学生,可以根据孩子的智力特点,该学其他的专业。在教学中,老师只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适时疏导,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教育。
三、启发教学
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我们教学时一定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
最后,林如月老师给我们讲了,做教师首先要自信,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责任重大。还要做快乐的教师,向学生传递快乐,让他们拥抱快乐,就是要让他们的心灵绽放最美的花,这也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今天的讲座使我的思想和认识得到很大的启发,在今后教学中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心得体会
光明小学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李路老师的《论语》中的教学思想专题讲座,两个多小时的精彩演讲,令我感受颇深,意犹未尽,不仅使我对《论语》一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使我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孔子是平民教育的开创者,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教育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论语》一书是孔子弟子课堂笔记的整理,共20篇,512章(杨版)15924字,153个人物。书中有关于教育问题的许多论述,都成为了我们效法的至理名言。在这次李路老师的讲座中,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一句是“子曰:有教无类”,一句是“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到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而这句话放在今天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就是应该对待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不能按照人为标准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对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论语》中提出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我们要更好的继承其中的精华,服务于我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