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色回归——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2019-03-04 15:22:56)分类: 教育教学 |
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人文素养,实现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要避免语文课成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掩盖语文本身的味道,回归“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路子上,抛弃浮华,简单、扎实、轻松地教语文,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文化美,从而唤醒童心、童真,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一、在“读”中体现“语文味”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读”是学生理解课文、走近作者内心世界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主要的方式。要让语文体现 “语文味”,大量的“读”必不可少,只有多“读”才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才能在积极的阅读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课堂是训练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要回归文本,还课堂琅琅的读书声。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以读为主,通过读来解决语感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去感悟、体味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文本直接对话。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我抓住了课文生动有趣的描写,创设情景激发“读”的兴趣,然后抓住课文描写的精彩处设计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并出示“读”的任务:作者是如何抓住“静态”和“动态”进行描写?学生在情景的激发下产生“读”的欲望,在任务的引领下有效地深入“品读”,从而在读中积累语言,习得表达。是的,读懂不是语文课的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文的汁和味。语文不是无情物,每个字、词、句,甚至每个标点都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教师要想好自己要表达的“滋味”,再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表达,感情朗读就不难了。
二、在情感中体现“语文味”
课堂上能打动学生的是情,能感染学生的是情,能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让情感洋溢课堂,才能让学生流淌真诚,闪动灵性,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提高,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上课,即使心静如水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热情高涨,会情不自禁地跃跃欲试。她的课堂教学,始终追求在一种充满真情的氛围中进行。课始激情情始生,课中悟情情更浓,课终谙情情未了。
如窦老师教学《游园不值》时,她从“不值”就是“值”这个主题切入,再从意蕴入手,吟出诗人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吟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从“怜”字看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从“扣”字品出了诗人对园主人的尊敬之情,还从“关”字感受到了诗中红杏渴望自由、向往春天的力量之美,进而让学生懂得叶绍翁“不遇中有遇”,“游园不值”就是“值”的思想。诗中有情,窦老师在解诗过程中的每一个神情、动作都传播着情感和魅力。她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智慧碰撞,她对课文的倾情投入和对课堂氛围的激情营造让人情动于心、叹为观止。
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发掘美文佳作其中的温情,是语文教师必做的功课;而引导学生体味文本的过程同样需要教师的温情引领。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当时时突显教师温情引领的魅力:课堂上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展现自身良好的语文素养,让整个课堂温情满满;幽默风趣,真诚地答疑解惑,用春风化雨般的温情风格,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具有亲和力的教学氛围,人人参与,平等交流,个性张扬,心情愉悦地接受和创造。
三、勿本求实,在务实训练中体现“语文味”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理解、感悟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不仅仅要重视人文性教育,也不可忽视对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要让语文体现鲜明的“语文味”,教师要抓住“听、说、读、写”四字去引导学习,让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上产生疑问,在文本中寻找答案,不偏离语文特色,让语文课程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只有回归语言学科本色,学生才能在务实的语言训练中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因为是略读课文,我采取了先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自己学习,然后再利用课堂交流的方式让生自主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学效果很好。交流汇报环节,学生发言精彩纷呈。这节课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也提高了学习能力。
“语文味”不是“语文是个筐,啥东西都能装”,回归语文的本色,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追求。“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是灵魂,所以其如诗,如歌,余韵深长;有‘语文味’的课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所以其如行云,如流水,自然而流畅。”在课堂中守住语文教学的根,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