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首席的发言
(2024-11-13 17:59:44)历史学科发言
一、梯子和台阶很重要。
现在的课堂给学生有形的东西太少,科学的东西太少,知识立意太多,素养立意太少。从教材和备课的角度来看,教材背后的逻辑,学科教材体系需要老师先研读出来,教材是知识是素养和思维的载体,课文主题与子目之间的关系,教材都是按照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的历史表述来阐述历史,每个段落之间都有主旨句、关键词,它从更细微的角度,告诉学生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这些都是可以提升素养的。用教材教这句话的认识要得当,理解教材背后的逻辑,不要被教材的知识所困扰,教材课文就像数学科目的例题一样,也是可以培养能力的,打破教材,但是并不能轻视教材。在备课的时候要在备教材上下功夫,配合教参形成自己的认知,有时候通过下载课件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拿来主义,对于教师个人基本功的培养是不利的。就像达芬奇画蛋一样,没有基本功是画不出艺术庙堂里的鸿篇巨作的,先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静下心来读教材读课文需要时间,需要独立思考,正是这种对教材的个性化解释,可能就是给学生学习的“梯子”。
教学过程是一个陪伴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是示范过程探究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过程。思维方法、学科素养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学习重知识、轻思维,甚至将老师引导的思维和方法也变成了知识,所以学生往往是表面上知道了,就题论题好像是会了,很多人就是“依样画葫芦”,记住了,但是背后的逻辑未必理解,推导过程和工具都没有掌握,所以,能力和思维是没有培养的。老师先要将教材背后的逻辑挖掘出来,然后,通过授课展示出来,讲本身也是没有问题,因为那是一种示范,但是示范之后要留给学生思考反思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复盘和对比,让学生明确知识上的错误,思维上的偏差,掌握思维推导的过程,这样的讲是可以的,如果加上学生展示和训练,那就更好了。探究学习也是需要的,老师要提供材料,设计问题,搭好梯子,为学生的思考探讨做好设计,通过活动和互动,培养学生的素养,老师的设计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二、做一件深刻的事不容易,平台很重要。
老师要起到引领作用,就需要对教材和题目有深入的思考,透彻的理解,科学的课堂设计。这本身就是不容易的过程,对老师的精力是一种很大的消耗,一位爱研究的老师,可能在在学生的管理上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年轻教师,他的的教学成绩未必一下子很好,长远发展看却会是很好,当然,也需要对这样的老师进行善意提醒, 也需要管理层面,将老师的学养态度、学科研究纳入其中,给年轻老师和研究型教师机会和平台。
现在的学生学习状态堪忧,学习时间长,学习强度大,学习进度紧 节奏很快,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惯性来学习,很少能做到深入思考,更不用说改变。老师要在授课技巧上,一节课处理一个深刻问题就好,但是要保证深刻一次,就要巩固住效果。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巩固的时间。
现在有的时候让人一种感觉,
三、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
首先是通过新材料归纳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是划线、找角和准确表达;其次是要具备一定的必备知识,最基本的就是时序性问题,历史发展的顺序要明了,掌握重大事件,总结阶段特征,然后才能够迁移运用。再次就是历史解释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角度,探究的逻辑,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答题格式。学生对答题格式搬硬套,其实,格式和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生搬硬套就说明对问题的理解还不够,历史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当学生有了自己的历史认知,甚至有了自己的历史观,那自然就学到了一定的水平。最后是规范表达。表达及思维,向课本学习,向答案学习,通过口头或者文字的表达,才能将一个学生的的思维外化,讲条理了自然是理解,所谓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就是没有真正的思考明白。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