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large/007lkdxYzy7o1ExugS3b7
顾建中
悠扬镝铃、浩浩马帮,威风凛凛的马锅头、如痴如醉的古道风光。这就是当年保山商人和马锅头们上大理、赴省城、走夷方、下南洋的真实写照。虽然远离家乡有太多的无奈和辛酸,但丰厚的回报、丝路放歌又总会让他们倍觉惊喜与刺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末民初保山、腾冲的商业繁荣是马帮驮来的。
一条长长的西南丝绸之路一头连着中原内地,而另一头是遥远的南亚次大陆。早在三千年前,这条驿道上就商旅不绝,沟通了亚洲东西文明。骁勇的满人虽然在中华大地又一次创造了中国封建时代康乾盛世、万邦来朝的最后辉煌,但固步自封和闭关锁国却使自己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成了真正的井底之蛙。大不列颠帝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清帝国大门,并以极其野蛮的手法“征服”了印度、缅甸等国。西南丝绸之路的末端飘满了英国米字旗。
“祸兮,福之所伏”。道家阴阳学揭示了世间万物的两面性。正因为英国占领了印度、缅甸,僻处滇西边陲的保山在猝不及防间就拉近了与近代文明的距离,华侨和马帮从“走夷方”变成了下南洋、驮洋货,西南丝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线,西方文明在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人眼花缭乱。
http://s1/large/007lkdxYzy7o2bJQCr274
高黎贡山深处的西南丝路
http://s1/large/007lkdxYzy7o1F10sZo7e
怒江双虹桥
从腾冲入境的货物除了缅甸、印度的奇异方物外,各种让云南人大开眼界的西方的工业产品也纷至沓来。洋火(火柴)、洋盆、洋碱(肥皂)、洋锣锅、机械、棉纱、鱼口水(香料)、缅甸的玉石和珠宝源源不断从腾冲入境。而西方人趋之若鹜的茶叶、黄丝、绸缎和印缅地区稀缺的石磺、纸、鞭炮、火腿等也源源不断地出境。进口货物达到160多种。清末明初,保山、腾冲这两座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迎来了商贸的黄金期,“商旅往来不停,货物运输频繁”。
当年,这条古老的商道年进出口货物达十万驮以上,平均每天有3000多匹骡子行进在路上,加上本地如毛细血管的人马驿道上往来的马帮,当年保山的马帮规模达到7000匹以上,以每匹骡子驮运货物100千克计,每天在保山境内驿道上动输的货物达70万千克,也就是700吨。今人啧啧称奇的是,如此庞大的贸易量竟然全部中仰给于骡子这种忠实的动物来完成的。
http://s1/large/007lkdxYzy7o1S87Wqt19
边城保山
http://s1/large/007lkdxYzy7o1RxPxWqc2
西南最大侨乡和顺
当年过境保山的西南丝绸之路基本走向是大理天生桥—漾濞—永平—杉阳—平坡—保山—蒲缥—双虹桥—高黎贡山—江苴—腾冲—缅甸八莫,然后南下仰光或北上印度。从地理上来说,古道穿越云南高原、滇西纵谷区、缅北寒雨林区、缅甸平原。从气候上来说,从云南高原的亚热带季风区到十里不同天的横断山区,再到瘴气弥漫的干热河谷。沿途更是活脱脱的民族文化长廓,经过汉族、白族、彝族、傈僳族、傣族、回族、景颇族聚居区,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穿越莽莽原始森林、渡过千百条河流才能抵达目的地。马帮承载的贸易涉及五大洲30多个国家、地区,跨国贸易催生了保山商帮的壮大,保山和腾冲产生了第一批商业资本家。民国28年(1939),仅腾冲一地就有商号1239家,有本地的,也有鹤庆、大理的,还有省外的。这些商号为便于经营,在国内的上海、武汉、重庆、香港和国外的缅甸、泰国、印度等地都有分号。另外,因腾冲商帮还把生意做到了印度、西藏,腾冲马帮还承担了印度—西藏—下关的一部分贸易(即茶马古道),保山、腾冲成了云南真正的国际贸易城。
http://s1/large/007lkdxYzy7o1F0WJgmfa
民国时的保山坝
http://s1/large/007lkdxYzy7o1ExMxO777
腾冲绮罗文昌宫
马帮驮来了国外的洋货,也驮来了域外的文明;马帮输出了中国货,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华文明。保山、腾冲作为西南丝路必经的重镇,马帮输出了货物,也输入了文化,驮出了商贸辉煌和地方发展。
这些马帮多为迤西三大商帮属地的马帮,所以以腾冲和大理白族人的马帮为多,也有纳西族、藏族马帮和滇中一带的汉族马帮。
保山的马帮以腾冲为主,有趣的是腾冲的经济在当年就自发行成了互补性,商贸是和顺、绮罗、城关的传统“产业”,而马帮却是腾冲商贸落后区的的专属,在腾冲同贸辉煌的近百年间,腾冲最为活跃的有十四路马帮,民国初统计有50匹骡马以上的马帮70户,4820匹骡马,这十四路分别是清水、勐连、龙江、荷花、小西、下北、固东、上云、中和、大董、平山、九保、罗新寨、城关等十四路马帮,这十四路马帮,多数跑密支那、八莫,少数跑畹町、南坎,称为“走洋脚”。马帮的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一是由马锅头(马帮首领)带的大马帮,也有的是老百姓一家几匹拼凑的马帮。为统一管理,民国初年十四路马帮协商组成“腾冲县骡马运输同业公会”,选举“马柜主席”,首任为清水的李俊朝。马柜主席除非了本身是养有骡马百匹以上的大马锅头外,还要在马帮中有威信,有卓行义举、在商界中享有信誉者。
http://s1/large/007lkdxYzy7o1W6Gmfr25
西南丝路上的马蹄窝
http://s1/large/007lkdxYzy7o1ExQRnl2b
保山农村小街
保山马帮有严格的组织和纪律,马锅头在马帮中负总责,揽运交卸货物,结算运费均由“马锅头”出面办理;马锅头备有骑骡一匹,装粮食、肉食、盐巴、钉掌等,全程运费由马帮分担,揽运货物在50驮以上者,从所得运费中抽5%给马锅头,30驮以下者抽7%。马帮中有兽医、马夫、修理、钉掌等人。百匹以上的大马帮或联帮行动的,都配有一名锣手,走在大队前,逢窄狭路,险路、桥梁则敲响锣;头骡持大铃,二骡挂有串铃,头骡和二骡都披红挂彩。大马帮路过,景象十分壮观。
马帮的行程一般以六十华里计算为一马站,久而久之在几条大的运输线上形成了六十华里一站的一些马站(有的后来形成为集镇)。
滇缅两多为山地,马帮行程极为艰辛,路上要和大自然斗,一是雨雪风霜,二是毒蛇猛兽;还要和匪患斗。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熏陶,加上这种特殊行业的高危性给使马帮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化,一是要严格尊守行规;二是旅途中要说马帮的“行话”,豺狼虎豹常伤骡马,所以马帮忌说这四个字,就是谐音也要避开,从而形成了一些马帮黑话,如柴叫“占格”,篮子叫“筐筐”,虎叫“老猫”,豹叫“搂”,狼叫‘‘老灰’’。再如去抱一些柴来。只能说“搂一捆占格来”;马不能放远,谨防“老猫”;还有吃饭叫“吃芒芒”,勺子叫“顺子”,吃饭时“顺子”不能翻扑,否则就犯骡马过江河货物会翻入江中之忌,犯忌者或罚款“打牙祭”,或罚去放马不付工钱。
保山马帮历史上在危难时期对家乡、对国家作过很多贡献。如腾冲出现粮食紧张的1933年、1940年,腾冲马帮两次从缅甸运入数千驮大米,而运费只收最低的。腾冲沦陷后,下北、小西、中和的马帮冒着生命危险,到和顺、绮罗、观音堂抢运物资到期保山。滇西抗战的反攻战期间,保山各地大批马帮投入运输,担负了我二十万大军的60%运输任务,大多是无偿运输,不计较运费的多寡,为国家的独立事业作出了贡献。四十年代前期,腾冲商帮以李仁和为首的一批商人冒着生命危险,从印度经西藏运入国内五万驮棉纱,缓解了省内棉纱供应紧张的壮况。
http://s1/large/007lkdxYzy7o1W6ILKN11
西南丝路风雨桥
http://s1/large/007lkdxYzy7o1Gb1xSj53
马帮‘‘开烧’’
http://s1/large/007lkdxYzy7o1W6PAVH51
马帮行头
马帮文化是永昌文化非常厚重的一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滇缅公路的修通,马帮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950年,为运粮援藏由政府组织了1000多人,5000匹骡马的大马帮运粮近200000公斤到西藏,有力支援了西藏的解放,最后显示了一次大马帮的壮观后,成规模的大马帮就没在保山出现了。
可以这样说,保山近现代商贸史,就是一部马帮史。
http://s1/large/007lkdxYzy7o1S8nwC0fc
保山往南即为夷方地
http://s1/large/007lkdxYzy7o2cfAumQd0
澜沧江霁虹桥
http://s1/large/007lkdxYzy7o1Gb1hcee2
当年马帮骡子过溜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