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大蒜,见证成长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课题案例 |
遇见大蒜,见证成长
初见大蒜
最近的秋天课程中,幼儿对种子产生了兴趣,他们经常在自然角里围着南瓜籽、红豆、黄豆等观察,喜欢用小手摸一摸。这天我在自然角里放了几个大蒜,孩子们围着讨论开了,有的说是大蒜有的说是洋葱,还有的说是豆豆。不一会就围了一小群人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孩子的观察:
小蛇说:“它看起来像水壶。”
毛毛说:“就好像我吃过的冰淇淋,上面有个尖尖头。”
康康说:“圆圆的,就像面包一样。”
楚乐说;“有点像小狗的便便,一坨。”
李好说:“像石头一样硬硬的。”
皓越说:“像南瓜的。有一瓣瓣的。”
接着,我说:“你们可以试着把它剥开看看呢。”孩子们听我这么一说就纷纷拿起大蒜剥了起来,还时不时用鼻子问问。楚乐说:“这个味道有点难闻的,鼻子好难受呀。”毛毛说:“老师,我知道是什么了这好像是大蒜,我奶奶以前剥的时候我看到过。”小杰说:“看,这像月牙,弯弯的。”楚乐说:“想我们吃的橘子,一瓣一瓣的。”小蛇说“像小嘴巴。”
教师的分析: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大蒜出现时,孩子们对这个出现在自然角的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正是好奇心驱使他们对大蒜进行观察、探究,开始了最初对大蒜的观察和分析。但这种观察也只是停留在对大蒜的基本特征的描述上,是对具体对象的初步感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意识,幼儿的探究行为才会如种子一般破土而出!
种植大蒜
随着讨论的进行孩子们也开始提议种植大蒜了,接着问题就来了
孩子的问题大蒜种在哪里呢?怎么种呢?还要做什么呢?
孩子的反应:
随着问题的出现,孩子们开始讨论起来,有的孩子提出种在土里,(在家里看到过爷爷奶奶种过)有的孩子提出种在沙里,对于孩子的想法,教师表示支持并找来两个容器,一个装有土,一个装有沙。孩子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种在哪里,怎么种。
教师的支持:
面对孩子的想法,教师并没有立即给予答案,而是提供材料的支持,让孩子们自己亲自动手操作。
照顾大蒜
孩子的行动
一天,静萱高兴地说:“老师,我们的大蒜发芽了,你快来看看呀。”其他孩子也都围过来看,他们发现种在泥土里的两瓣大蒜发芽了,其中一个的苗还长得有点高了,而种在沙里的大蒜叶发芽了,开始苗苗却没有土里的长。而且长在沙里的大蒜有的还有胡须一样的露在外面,就像老爷爷的胡子一样。还用手摸了摸,不时有孩子问这是什么,我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蒜长出来的根。
一天毛毛发现,大蒜的土变得硬硬的,白白的,并且泥土开裂了,就像花纹一样。大蒜的叶子也有点黄黄的,他走过来说:“老师,是不是应该给大蒜浇水了呀?”说完就拿着瓶子去卫生间装了水来倒进了种有大蒜的容器里。可是接下来的一天,毛毛又来向我报告了“老师不好了,大蒜都倒了,它们快要淹死了。”我走过去一看,种在沙里的大蒜一个个都浮了起来,而且容器里也是满满的水,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元元浇的水,可是水浇得太多了,就成了这个样子。
孩子的讨论:
师:什么时候需要给大蒜浇水?
楚艺:土变得干干的
毛毛:土开了,上面有一条条线。
翔翔:土变得白白的,不是黑黑的了。
师:给大蒜浇多少水呢?
小杰:浇一点点不能太多了。
楚乐:大概浇这么点。(用手在水杯那比了比)
毛毛:浇的时候要看好了,不能太多,把大蒜淹了。
教师的分析: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知道了什么时候给大蒜浇水,怎么正确地浇水才能更好地照顾植物。但这只是幼儿的个别经验,如何使幼儿的个别经验转化成集体经验。教师要通过组织集体活动,让幼儿与幼儿之间开展交流、讨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