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2020-09-02 16:11:2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谢惠茵
(2020-4-22)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2.纳谏: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
3.题目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点明了主旨。
二、疏通文意
1.
补充词句注释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哪个
君美甚:很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而复问其妾:又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如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2.
补充词句注释
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确实
皆以美于徐公:比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很深了。
3.
补充词句注释
燕、赵、韩、魏闻之:听到这种情况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三、理解内容
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请据此概括课文内容。
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三问,三答,三思)。
第2段:邹忌讽谏齐王(三类比)。
第3段:邹忌讽齐王纳谏后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三赏赐——三变化)。
四、探究写法
1.
2.
“三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对妻称“我”,显得关系亲密,随意;对妾对客称“吾”,有一种距离感。
问妻问妾用的是倒装句,强调的是“孰”,感情色彩较浓;问客则显得比较平淡。
“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吾孰与徐公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子的回答是发自内心的赞美,用的是反问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妾因为畏惧,因此用反问句来掩饰自己的谎言;客的回答语气平淡,纯粹是应酬,逢迎。
3..邹忌是如何说服齐王的?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现身说法,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设喻说理: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的语言表达方式。)
充分尊重齐王:国土辽阔,大家都爱他、怕他、有求于他,满足了他的自尊心;同时点到为止,只说大王受蒙蔽很深了,不提纳谏之事。
从语言上看:用的是排比句和双重否定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
相关评论
A.“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
译文:千古以来,臣子曲意迎合君王,而君王屡屡被蒙蔽,在这关乎国家兴亡的关头,邹忌从闺房语揭破它。
B.
五、分析人物与主旨
1.
邹忌:爱美;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关心国家……
2.
邹忌:勇于进谏,善于进谏。
齐威王:从善如流,气度不凡,行事果断。
(从善如流:听从好的意见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迅速、顺畅,形容乐于接受人家的意见。)
3.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一句是作者的点评,运用议论,升华文章的主旨:希望统治者能够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4.阅读此文,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人贵有自知之明。
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加以改正。
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德才兼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赢得他人的尊重。
……
六、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小结:在《战国策》里,我们认识了不畏强暴的唐雎,善于进谏的邹忌,从善如流、气度非凡、行事果断的齐威王。战国的硝烟早已散尽,但人物的精神光芒却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