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谢惠茵的博客
谢惠茵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554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2019-08-08 11:13:01)
分类: 教学设计
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谢惠茵

2019-8-8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阅读提示,了解课文大意。

2.感知廉颇蔺相如的形象,领略文中人物描写的技巧,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同学们应该听说过吧?请说说与他们有关的故事。

 

二、借助注释和阅读提示,疏通文意

 

三、理清行文思路

文中写了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你能找出相关的段落吗?除此以外,还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部分(1-2):简介廉颇和蔺相如。

第二部分(3-13):写完璧归赵。

第三部分(14-16):写渑池之会。

第四部分(17-21):写负荆请罪(将相和)。

 

四、分析人物形象

(一)蔺相如

1.宦者缪贤是如何评价他的门客蔺相如的?

“其人勇士,有智谋。”(第4段)有勇有谋。

2.读完全文后,相信你也认同蔺相如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请结合文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相关描写具体地说一说。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第6段)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随机应变,以智取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第6段)动作描写和夸张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蔺相如愤怒的形象。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第6段)语言描写表现了蔺相如欲与璧共存亡的勇气和决心。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一个“睨”字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了出来。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蔺相如欲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方面蔺相如步步进逼,秦王节节败退的过程得到生动表现;另一方面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与秦王的迟疑退却形成鲜明对比。

3.秦国那么强大,秦王为什么不杀了蔺相如?

“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第11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第16段)

战国末期,七国纷争,秦国的势力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当时秦国正以全力进攻楚国,但久攻不下,而赵国此时又比较强大,这样,秦国一时不能尽全力兴兵伐赵,这一形势在客观上有利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取得成功。

4.蔺相如出来有勇有谋外,我们也不难感受到他的心胸宽广,深明大义,请结合文中相关描写说一说。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第19段)语言描写表现了蔺相如眼光远大,深明大义,胸怀宽大。

(二)廉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一位杰出的将领,请你结合文中的相关描写说一说。

“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第1段)表现了廉颇的英勇善战。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第14段)语言描写,表现廉颇老成持重,深谋远虑。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21段)语言描写表现了廉颇勇于改过。

 

五、写作技巧

1.以事写人,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课文选择了三件事来刻画廉颇蔺相如的形象。前两个故事主要写蔺相如在秦赵两国冲突中的外交表现,后一个故事写蔺相如在与廉颇冲突中的表现。

2.详略得当

本文详写蔺相如。因为当时七雄纷争的局面中,外交斗争的作用已经重于军事斗争,斗智已重于斗勇,蔺相如在秦赵斗争中所起的外交作用大于廉颇,所以详写蔺相如。

 

六、司马迁与《史记》

1.《史记》(课本P147)

主线: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世家:记载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

列传:主要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

表: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2.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少时曾师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奠定了他广博学识的基础。

20岁那年开始广泛的漫游,寻访名山大川,深入乡野古址,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更重要的是接近了下层人物,了解了民生疾苦,为后来著《史记》准备了条件。

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去世后,他继任太史令,博览国家藏书,整理史料。公元104年,司马迁开始《史记》的著述,时年42岁。

天汉二年(前99)年,因替李陵投降匈奴辩解,获罪入狱,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