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
(2019-03-23 21:19:17)分类: 教学设计 |
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以及为了爱情可以献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2.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了解此诗运用多个意象,两两对比,反复吟咏的写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仔细阅读诗歌,做批注。
2.朗读诗歌。
一、导入
(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明确诗歌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部分达成教学目标2。)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了解写法
(达成目标1,2。)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谈初读体会
(1)通过朗读诗歌,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诗人是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情感的吗?
诗歌大多借助景物来抒发思想感情,即借物抒情。所借之“物”,称为“意象”,诗人在意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寓情于物)。
(3)这首诗共五节,每节中都有一组对称的意象,你能找出来吗?每组中的两个意象是一种什么关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语句说一说。
我 |
急流 |
荒林 |
废墟 |
草屋 |
云朵 |
诗歌通过一系列对称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
(二)学习第一节
1.用“只要我的爱人……我愿意……”的句式把第一节所表达的意思直白地说出来。
只要我的爱人能够快乐,我愿意遭受坎坷……
2.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个意思的?哪两个词语形成对比?
3.朗读
(1)指名读,点评
(2)朗读指导
你觉得哪些词语应该重读?哪些地方需要停顿?前半节与后半节在情感处理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教师领读,学生自由诵读,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至第五节
1.诗的每一节都采用了相同的句式,找出来,说说作者的用意。
“我愿意……只要我的爱人……”
诗歌通过反复吟咏,来表达诗人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
2.抓住每节诗中两两对比的词语,用“只要我的爱人……我愿意……”的句式把每节诗的意思直白地说出来。
第二节:只要我的爱人能够幸福安乐,我愿意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
第三节:只要我的爱人生命之“藤”常青,我愿意遭受毁灭……
第四节:只要我的爱人能安全愉快,我愿意饱受打击……
第五节:只要我的爱人能够辉煌,我愿意暗淡……
(四)小结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节至第五节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只要能和我心爱的人在一起,只要我爱的人能够幸福快乐,我什么都愿意。
2.诗人的表白仅仅是美好的海誓山盟,还是他在爱情遭遇挫折时的坚定决心呢?他和尤丽娅最终走到一起了吗?(作者简介)
裴多菲,1823年生于匈牙利一个小城,父亲是一名贫苦的屠户,母亲是一名农奴。1846年,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一位伯爵家的女儿尤丽娅。这位身材修长、有浅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清纯,率直,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感情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发出一首首情诗。这些诗歌鼓励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束缚,一年后同诗人走进了婚礼的殿堂。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作为一个男人,诗人还有男人的社会担当。此时的匈牙利在奥地利的统治下,为了民族独立与自由,诗人参加并领导了革命斗争。正如他在另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自由与爱情》中所写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1849年,年仅26岁的裴多菲为国捐躯,留下了22岁的妻子尤丽娅和1岁半的幼子。时代让有情人不能长相厮守,令人痛心遗憾。
在短暂的一生中,诗人共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和9首长篇叙事诗。此外他还写过小说、戏剧和政论。他被称为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作业:读背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冯至《我是一条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