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感悟|与金镝同行的日子
金镝律师原创
不知不觉来律所当实习律师已经四五个多月了,发自内心地讲,我非常感谢律师事务所给我实习的机会,尤其是在实习期间对我予以了极大的关照,让我有机会参与各类案件的办理,尽快熟悉律师的实务操作程序,也让我有了开始律师事业的良好基础;同时非常感谢主任和同事们的帮助、教导,让我认识、理解律师行业,也正在慢慢的融入律师行业,尤其是律师事务所有这么好的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氛围,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正逐步的提高,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律师这一职业。通过这几个月的实习,我收获颇多。
还记得刚到律师事务所实习的时候,整天就是在办公室看看报纸和看书,然后是打扫卫生,我觉得这样是学不到东西的。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无聊度日后,终于我也有机会真正接触案件了。但当我看着的案件材料,却越看越迷惑,里面法律关系错综复杂,把我弄得脑袋都晕晕乎乎的。上午没理明白,下午回来接着看,直到我把案件材料反复看了几遍,又在纸上将关键部分提取出来,这才有点头绪,理出了事实。发现案件关键还得看证据,看适用法律。在这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法学这门学科所具有的很强的实践性。以前学过的法律规定,一到实际案例中才惊觉自己对法律了解得太少了,不够深入,很多东西都想当然,法律功底太差,从而不得不去重新翻看法律条文,再从不同角度学习专业知识。也许你已经掌握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如何把知识转化为力量,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所在。再进一步说,法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一种实践环境,需要实践的指导。大学教育阶段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远远不够,但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却绝对是一个前提,或者说是一个铺垫,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对实习律师的内心真实体会的最好描述,而且在分析案子的过程中,我也感悟到,要想掌握好法律,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光看法条,很多东西都不能理解。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霍姆斯所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通过实习,我对律师这个职业群体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有人说:“律师这个职业,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阔,说起来很烦,但做起来很难”。通过实习,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悟。律师的工作是这样的——忙,工作压力大,知识更新快,知识面很广。律师不一定要是一个辩论高手,但一定要是一个沟通高手。律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收入极不均衡,“20/80”定律表现较为突出。在中国本土做律师,律师有时不是在完全根据法律的精神和原则去为当事人合法利益考虑,反而考虑更多的是关系和人情,这是“中国化”法治进程中特有的现象。正所谓“案件一进门,双方都托人”。这时,展现彼此理由的事实即被权力所替代,而律师在此案中的角色定位我有时也在思考,他们到底是在为了什么而为当事人利益做保障。说按法律,这个案件本身就没按法律办,说按关系,这个案件里面还是要暗含着法律阴影的,因为法官在判决时总要找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做铺垫。很有意思的是,即使这个案件完全是个十足的法律错案,在法官的判决中一般人也会认为这是个在法律上看来公正的判决,因为法官会在写判决时经过特殊化的处理试图为自己的法律错案找到相应的法律法规做支撑,而且这种法律法规的支撑在有些法律人看来也是正确的,因为法官是在适用现行的法律办案。当然,这样的案件总是很少的,可能在我们实习、执业过程中一件也遇不到,但我们也要有学习法律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为依法治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觉悟,从而使这样的案件在中国绝迹而不仅仅是减少。
在实习期间,主任也和我深刻地交流了一番,说干律师这一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与人的沟通能力更重要,不会沟通,肯定干不好;指出我性格太内向,来律师事务所也有一段时间了,不会主动和同事沟通交流,要我以后一定要改正这一点,要学着和所里的其他律师打成一片。主任寥寥数语,把我的弱点暴露无遗。虽然我也喜欢听别人的夸奖,但是能有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也是很难得的。我本身就性格内向,这个是从小学开始就形成的性格,也是我一直不敢面对的,但我现在是一名即将成为律师的实习律师了,我要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并且努力克服它,这样我才能更好的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以后,我需要重视自身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这几个月以来的实习律师工作的简单总结。这段时间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懂得了很多。经历了考研、考公的失败,几许周折,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2022年是我经历最深刻的一年,也留给我许多美好的记忆,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我希望我能够在新工作中有更好的发展,少走一些弯路,鼓起勇气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引用孙中山先生的那句经典名言,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