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许堡教育之六《短期教育》

(2025-09-23 10:21:24)
标签:

历史

文化

许堡

一、龙王庙小学

1937913日侵华日军占领大同,年底在许堡设立了大同县二区警察署,以军代政。1940年——1941年,日本人在许堡建立了“龙王庙小学”,校址位于许堡北城墙根下的龙王庙,开设一至四年级,一、二年级为一个班,三、四年级为一个班,均为复式班,两个班位于西厢房,中间正殿空三间,办公室位于东厢房,占两间。开设的课程有:语文、算术、日语、时局。教师招募的大多是旧知识分子或原私垫的老师,月薪为伪蒙疆币20元。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封建道德为主,对女子实行“三从四德”和“贤妻良母”教育。通过教材教学向学生进行亲日教育,比如晋北政厅官方编辑的第一册汉语,第一课是“人”,第二课是“黄种人、白种人”,第三课是“日本人、中国人”,第四课是“中国人是黄种人,日本人也是黄种人”,第五课是“我爱黄种人,所以我也爱日本人”。

由于在政治上日军始终对大同的知识分子持怀疑态度,民国30年(1941年)124日,日军对大同所有学校怀疑亲共的知识分子进行了大逮捕,许堡龙王庙小学的老师中有许堡的张玉珍、刘宗、西册田的钟政魁、黑石崖的张孝、大河南的杨老师被日寇抓捕,之后龙王庙学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至1945年日军投降后彻底解散。

(注:本文资料由曾在龙王庙学校上学的李义忠老师提供,同时参阅了《大同市教育志》)

二、农中

196657日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五七指示”,提出了“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在此背景下,阳高县许堡公社在许堡奶奶庙旧址(后为加工厂)建立了“许堡公社农中”。

许堡农中建于1966年暑假,1970年停办,共办了两届,分别为一班、二班,停办的原因是各村大部分办起了初中,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任职的教师有李恒、萧政和、萧满贵等。开设的课程有专业课程工基(即工业基础)、农基(农业基础),以及公共课程数学、语文。学生以实践课为主,比如开设木工、铸造等。1970年农中停办后原校址改建为“许堡公社加工厂”。

曾在此上过学的许堡学生有:一班的有柴珍、戴茂、牛步艾、李高仁、戴德忠、赵儒、清泉的柴映斌等,二班的有靳守国、戴久师、张玉辉、戴纯冠、李培国、张志清、刘永焕、刘世昌、刘振国、李秀芬等。其中一班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直接分配到了加工厂,成为了许堡加工厂最早的骨干;有的成为了拖拉机驾驶员,成为了后来农机站的业务骨干;有的分配到了打井队;有的分配到了各大队担任木工。在当年文革那个特殊时期,这些农中的毕业生为许堡公社工农业生产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二班在校时间较短,学校撤销后大部分学生转入许堡“戴帽中学”。

(注:该文由原许堡农中老师李恒,原农中学生代纯冠、刘世昌,以及刘士英、牛昭林等提供,张金老师进行了修改,在此深表谢意!)

三、农大

大约1975年左右,一部反映江西共大新兴办学的电影《决裂》上映,主题大意是与资产阶级的闭门办学决裂,开门办学,招收贫下中农子弟。在这个背景下,全国的很多学校兴起了“社来社去”之风,当年许堡公社也在许堡办起了农大。

当年农大校址设在二甲(地理位置:北城墙北)的一排窑洞里,在许堡六队队房(杨司廉院)设有学生宿舍,主要是培养适应农村生产需要的人才,服务去向是“社来社去”,通俗点就是“哪来哪去”。许堡村的学员有郭富仁的大儿子郭文义,张元明的三女儿,还有王福英等。他们学习拖拉机、推土机驾驶技术,电器维修等,特别是还制造了“土火箭”用于人工驱散冰雹云层,不过他们所造的火箭助推剂也就是传统的火药,战斗部就是一管TNT炸药,引信是一枚雷管,打入云层中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但在那个不重视教育的年代,也算是学校一个发明创造吧。

该校办了一年左右,随着77年高考的恢复就解散了,学成上岗的只有王福英当了许堡大队的拖拉机司机。这一学校办学短暂,很多许堡人早已忘记。

(注:本文经过了张金老师、武振业老师的补充与修改,在此深表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