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1958年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许堡被阳高县命名为“燎原公社”。是年阳高县决定在许堡村东建立阳高县第三初级中学(简称:阳高三中,当年阳高县共设一、二、三中,分别在阳高、罗文皂、许堡),学制三年。设置为能容纳六个教学班的初级中学,58年春动工,59年底初步建成。建成后另外配置实验室一个、图书室一个、会议室(或称活动室)一个。
(阳高三中校园图)
1958年秋季首届招收初中一个班,排班次为一班。
1959年第二届招收两个班,分别为二班、三班。
1960年第三届招收两个班,分别为四班、五班。
1961年第四届招收一个班,为六班。
1962年第五届招收一个班,为七班。
1963年第六届招收两个班,分别为八班、九班。
1964年第七届招收两个班,分别为十班、十一班。
1965年第八届招收两个班,分别为十二班、十三班。
1966年文革开始——1967年停止招生。63届的两个班八班、九班本应该1966年毕业,但由于文革的影响未毕业,于1968年同64届的十班、十一班,65届的十二班、十三班同时毕业离校。
1968——1970年改称阳高红旗中学,由初级中学改为高级中学,培养高中班一届两个班,毕业生一百名。
1970年学校停办,校址为阳高县药材公司所占。
二、师资配置:
阳高三中的师资配置还是很强的,大部分是解放后毕业的大学生、师范生和一些旧知识分子。
58年——64年,校长:鲁良清,教导主任:前期为张枝叶、后期为尉振民。
64年——66年文革前,校长:郝山,教导主任尉振民。
66年文革开始后,校长、教导主任被红卫兵(学生)夺权罢官,同年阳高县驻军922部队派连指导员和连长各一名,来学校支左,成立了阳高三中革命委员会。革委会主任:12班学生张亮,副主任:8班学生魏佃,委员每班选一名,教师中选一名为武常。
同年由县革委会教育组(原县教育局)调来原大白登中学教导主任唐子忠,原一中教导主任王汉文来学校参加革委会,组织学生复课。
1967年10月开始复课,68年8月8日——13日八班——十三班六个班同时毕业离校。同时支左部队的两位干部也撤离。
1968年9月由王汉文主持招收了两个高中班,70年毕业,从此阳高三中停办。
从建校到停办主要老师有:李培滋、李世源、王抒情、王效英、陈鑫、路福、尉润成、宋超斌、刘体先、武常、韩玉升、杨尧、李树仁、白福宏、郭义祥、萧京昌、方效斌、杨惠文、董武权、李成官、李荫尧、张海、张亨年、刘志斌、张泽民等。
三中的机关人员有:会计兼管理员张作仁
炊事员:刘润琪、尉全、魏斌、尉成廷、曹平等。
三、招收学生来源:
1——3班主要是许堡公社、东小村公社。
4——7班扩大到阳高南部七个公社,包括许堡、东小村、敖石、友宰、西册田、阁老山、下深井。
8——13班来自阳高全县。因阳高县从63年开始全县统一招生,分数高的选拔到了全县的重点学校一中,其余达线的分到了罗文皂的二中和许堡的三中,其他社办中学停办。
(顺序:从上至下、从左到右)
上一排:贾启国 宋孝
徐宏信 许振国 李占 肖连官 董义 候喜成 席广 常汝祥 刘文廷 孙志美 任守扩 李全福 郭良输 齐守升 李进义
上二排:李成治 ? 魏殿
张增福 孙兴科 赵茂 张进仁 李保录 陈路明 王守贵 叶志忠 陈文亮 吴林德
邵进
尉汉祯 白福宏
张安仁
上三排:李承官 宋超斌
李荫尧 韩玉昇 张作仁 张亨年 肖连义 刘润琪 郭明元 张泽民 李世元 张海
尉润成 刘志斌
李再山
最下排:戴喜荣 徐久梅
刘振华 杨淑莲 郝世莲 尉广芝 王秀芝 吴佐卿 靳桂枝 孙福华
曹毓珍 李进源
曹品武
(阳高三中初12班毕业合影
1968年9月)
顺序:从上至下、从左到右
上一排:魏计彪 孙继文 赵佃成 李培军 宋玉叶 赵福成 温义茂 李世华 武万 张俊青
上二排:张作仁 李继恒 康国祥 张凤林 梁巨成 马建功 曹录 靳佐 姚廷福 芦祥 李文 杨茂岗 王一民 鲁科
上三排:王茂山 王玉奎 肖佑昌 姚英 刘有林 屈孝 李善权 周宝恒 张尧 王富贵 李孝 李巨清 刘汉富
上四排(工人宣传队):??????杨茂富
?杨茂清
张万全
???
最下排:柴印昌 王明娣 刘志荣 王桂珍 高玉珍 李月先 刘淑林 赵培花 任凤鸣 王青山
共计48名学生
(阳高三中十三班毕业照1968年)
(顺序:从上至下、从左到右)
上一排:刘明 陈先利 邓子福
张润斌 任升玉 刘金 郭良仲 陈品 邢占明 张占 王焕 孙增喜
上二排:张汉元 刘世荣 曹喜成
吕贵林 郭成祥 尉宪廷 郭亮 鲁喜成 李明江 张志林 张作仁(老师)
上三排:宋朝进 魏文计 姚振
宋焕福 张子成 杜继山 张进德 马存成 梁丽山 刘振国
上四排:刘润琪(工友)柴福印 张政
徐世英 刘世录 曹旺 王守清 刘富喜 田生堂 魏升 刘秀山
最下排:王存 张美玲 吕玉花
李培金 兰淑英 王永清
注:本班共50人,照片中缺王计师
姚占富 寇喜梅三人
四、教育状况:
学校建校之初,文化课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俄语(后为英语)、音乐、体育。当时提出的教育方针是“亦工亦农”,1958年学校提出建“三厂(场)”,所以1958年——1960年该校建立了养羊场、缝纫厂、农场。农场就在后来大同县四中校南的菜园子里,由炊事员刘润琪负责,学生们轮流在课外时间参加劳动,种植的蔬菜主要有菠菜、长白菜、元白菜、蔓菁、辣椒等,师生们的吃菜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同时60年组织学生到许堡拆城砖背回来自建校园;组织学生积肥,派学生到许堡拾粪;参加许堡公社各生产大队的劳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学习、劳动两不误。
1966年文革开始后,师生被卷入运动洪流之中,原领导班子瘫痪,被文革小组所取代,学生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在极“左”的口号声中,学生斗老师,继而发展到学生斗学生,教师斗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大字报如雪片纷飞遍及校园,文化课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以大批判、学“毛选”、背“语录”充塞课堂,这时的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同时在这个时期文体活动较活跃,学校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学校专门购买了乐器,组织学生排练节目。当年宣传队的主要学生演员有任俊、孙志喜、李日仙、宋孝、贺天仓,代表剧目为《巧送钱》,宣传队经常在许堡东场面乐楼进行文艺演出,丰富了许堡的文化生活。
五、伙食情况:
学校在西面(大同县四中食堂位置,四中食堂为75年重建)建有食堂一座,包括许堡本村学生在内都在学校吃饭,学生按国供标准每月供应细粮33斤,每月伙食费5元,生活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助学金,这样基本上都能够维持生活。每个星期六中午改善生活,每个学生给半斤的馒头一个,学生们大部分都舍不得吃,星期天带回家里给父母和兄弟姐妹吃。60年困难时期,为了解决学生吃饭问题,秋季组织学生到许堡大队的地里收集苜蓿籽,与黍子混在一起磨成面蒸糕吃,再加上积极种植菜园,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学生基本上还能吃饱。
六、重大历史事件:
1964年“四清”运动波及学校,工作组进驻学校,教师刘体先、李培滋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并从教师队伍中清洗出去,减退回家。首任校长鲁良清受诬,以“奸污女生”之罪被开除,回村接受劳动管制。改革开放后,原校长鲁良清、教师李培滋和刘体先都相继平反,恢复了名誉。
文革时期阳高三中更是重灾区,1966年师生被卷入运动洪流之中,原领导班子瘫痪,被文革小组所取代,学生成立了红卫兵组织。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打乱,造反派几乎参与了许堡公社全部的打砸抢活动。比如许堡正堡门上面的匾额“许家庄堡”被认为是“四旧”,用泥巴涂了起来;许堡村民李某的妻子卖桃子三中学生认为卖的贵了,就拉到许堡大街上进行了批斗等等。
1966年下半年,8班——13班六个班的学生分批分次或乘火车或徒步进京参加“大串联”,接受毛主席的接见。
1966年,教师韩玉升、李荫尧被打入“黑五类”之列,昼夜挨批斗,身心受凌辱。同年,教师杨惠文(太原市人,山大毕业生)自杀于学校,是年不满三十岁,文革初,他为文革小组成员、教工组组长,目睹运动实属人间悲剧,无处寻求解脱办法,便产生轻生念头,以示对运动的抗争。改革开放后,对杨惠文自杀一案进行了认真复查,将原案“畏罪自杀”不实之词予以撤销,其家属给予了安抚。
1966年13班的一位女生,因谈恋爱约会的纸条丢失,被同学们捡到公布于众,女孩子羞于见人,一时想不开,上吊于学校南门东边那个门墩上。该事件在阳高教育系统引起极大反响,明确提出禁止学生谈恋爱。
1969年冬,教师韩玉升、李荫尧被下放到清泉大队受管制劳动。次年春,韩玉升被打入牢房,判刑十五年。老教师韩玉升可惜未得到平反,刑满后留原平农场学校任英语教师。
文革高潮时,教师遭灾殃,学生也难免,有些家庭出身为“黑五类”(地富反坏右)的学生受株连。教师子女十班学生尉达民、十二班学生刘志荣因父亲属于批斗对象,便成了“黑余孽”。他们也被围斗,给脸上吐唾沫、擤鼻涕,往身上泼冷水,甚至拳打脚踢;八班刘振花被打得鼻青脸肿,给他们心灵留下深深创伤。
七、阳高三中培养的人才:
1961年——1968年共培养初中班八届十三个班,毕业学生六百二十五名,1968——1970年改称阳高红旗中学后培养高中班一届两个班,毕业生一百名。
文革前毕业的七个班中最出色的是63年毕业的五班,该班学生郭宪元(养老洼人),1962年被选为空军飞行员,该班63年毕业通考,全班46名学生被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录取23人,占总数的50%,在全县三所中学同年毕业班中名列第一。
http://s10/mw690/001TilL8zy78uKjCDHze9&690
(阳高三中五班女生与校长、老师合影)
上排:杨素珍尉明启尉富荣刘梅儒 温义林 王淑珍
中排:郭丽卿鲁良清郭义祥李世源 刘美花
下排:尉秀英杨桂莲尉清莲郭花元
http://s4/mw690/001TilL8zy7bjTSLhYv33&690
http://s13/mw690/001TilL8zy7bjTTI2kY8c&690
(阳高三中初中毕业证书)
主要人物
1、在军界有:
张亮:1965年考入三中12班,66年任学校革委会主任,12月被调入阳高县武装部,69年提拔深造,1994年被军委授予大校军衔。简历被收入《大同县志》。
史贵仁:63年考入三中八班,68年毕业后参军,曾任大同水峪驻军师长,后转业在大同市工作。
2、在政界有:
处级、科级干部很多,已知的有刘永官、张进富、马录、刘志春、杨茂国、萧映禹、王守礼、常录、康国祥等。
3、在教育界:
有教育局书记、校长、教师等多人,如曾担任过教育局书记的有王守礼,担任过高中校长的有李培军,担任过联校长的有郭殿元,各级教师有焦泽林、宋天林、宋天钰、郭继元、郭禹元、郭子礼、萧景英、郭喜顺、刘建如等不胜枚举。
(注:本文历史资料由张金、柴录、武桂英父亲原三中教师武常、原三中教师尉润成、原三中四班学生刘志春、原三中五班学生杨茂国、原三中五班学生郭丽卿、原三中六班学生刘永官、原三中八班学生肖连官、原三中十一班学生牛福林、原十二班学生杨茂岗、郭剑卿二姐郭曼卿、贺忠、李元师、牛步录、杨秀楼、牛忠林等提供,照片由郭剑卿、刘世元、杨茂岗、杨秀楼、肖连官、牛忠林等提供,校园平面图由萧英昌老师提供,在此深表感谢!)
附:《文革中的阳高三中》
文革中的阳高三中
作者:肖连官
1966年6月份,66届的八班、九班刚刚毕业考试结束,分数还未公布,报考志愿还未填写之际,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三中师生立即卷入运动洪流之中。
刚开始是学文件,内容是“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登载的文章,包括人民日报的《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炮打司令部》等一系列社论,学习后进行结合实际的讨论,组织学习者为积极分子和红卫兵。然后开始了批判“三家村”“四家店”的浪潮,再加上北京大学造反派领袖聂元梓的《宋碩、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大字报的发表,迅速演变为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四大”运动,紧接着开始了相互揭发,查笔记、查作业,对出身不好的学生进行批判,刚开始是小场合进行,一般是在学生宿舍进行,通常采用逼供方式;到后来发展到大场合在会议室或校园内进行,这个时候出现了喊口号、胸前挂牌子、戴高帽、全身贴标语,以及拳打脚踢的过激行为。这个时期院内进行了“批加斗”,院中和校门都设置了岗哨,对班主任和出身不好的教师按地、富、反、坏、右和反革命论处,全校师生百分之五十被批斗,以至于学校出现了一位老师和一位女生的自杀事件,不少师生存在轻生念头,这个时期的三中阴森恐怖。
不久,陈伯达“关于制止武斗”传达以后,批斗才算告一段落。这个时候三中学生又专向了“大串联”,从八班到十三班分批分次乘火车或徒步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见。到1967年中央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后,三中学生才回归学习正途。到1968年66届、67届、68届的六个班同时毕业离校,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老三届”的由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