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2019-05-25 21:41:25)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姓名 |
邓海丽 |
单位 |
西土山乡西土山小学 |
联系电话 |
15831597065 |
|
课题名称 |
小学三年级写人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 |
|||||
授课题目 |
《陶罐和铁罐》 |
年级及学科 |
小学三年级语文 |
|||
研究设计
(结合课题研究意图详细地介绍本节教学方案) |
我研究的课题是关于人物的写作策略,而人物描写中语言描写是必不可少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书中的《陶罐和铁罐》堪称语言描写中的精品,所以我正好借此次讲课的机会,让孩子们领略一下,语言描写的精妙之处,及提示语在人物塑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为是节语文课所以我一如既往的先读,然后总结陶罐和铁罐的个性特点,借机认识了“谦虚”这个词,然后是在读中体会人物对话,他们的神态和动作都在提示语中出现,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提示语的作用,语言描写对人物塑造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然后我设计了,生活中关于人物优点和缺点并存的题进行写说练习,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的写作。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写作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心中想的大胆的说出来,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一、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和观察的能力,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观察和语言组织的欲望,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二、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图上都有什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会把自己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第二板块: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1---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首先使学生了解“陶罐和铁罐的性格“让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下来,课件两次出示四组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充分理解语言的魅力。
第三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学习,从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设计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好坏并存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对待?借此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块:表达感受,深化感悟 学习本文后,谈了道理,明白了事例,让学生仿写格言,又加深了一步。 (评: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
研究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
1、认识人物对话的要求、格式和一些技巧。
|
|||||
研究 (研究过程为详案,详细阐述重点环节的设计意图 ) |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你认识吗?板书(陶罐和铁罐) 谈谈它们的长处和短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再说,便于引出下文,让学生明白了,“说”不是天花乱坠的,而是观察后对事物真实的描述。)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认读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1、同学们咱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老师来检查一下咱们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2、学生举手读词。 3、师正音评价。 4、学生齐读。 三、读课文,说印象。 1、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下你对陶罐和铁罐的印象是什么? 2、学生发言 陶罐:谦虚 课件出示“谦虚”二字,教师讲解这两个字的结构和书写。 学生描空。 在练字本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铁罐:骄傲 (设计意图:对性格的概述,是学生在读中体会出来的,是从文字中得来的信息,从而明白文字描述的重要性,初步体会到语言描写的精妙之处。) 3、在课文中画出体现铁罐骄傲的句子 (1)学生回答找出来句子,课件出示。 (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体会描写神态的词语。 (3)学生通过“傲慢”“懦弱”等词,对陶罐的称呼,及标点(句末的感叹号)等细节,充分体会到铁罐的骄傲。 4、体会陶罐的“谦虚”,课件出示陶罐的语言和神态描写。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体会陶罐和铁罐性格的特点,明白他们的性格有据可依,不是空穴来风,再次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5、分角色朗读
(一)大屏幕出示《陶罐和铁罐》中的片段,了解对话。 (生:铁罐直接向陶罐宣战,傲慢无礼。 生:它得寸进尺,自以为是。 生:陶罐步步相让,它却紧紧相逼,好像不达目的不罢休。 生:狂妄自大 …… 教师总结:从对话的提示语及语言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骄傲、自以为是、狂妄的铁罐。所以我们写人物对话就要写出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想想是什么样的人,他就会说什么样的话。) (1)告诉学生什么是对话(对话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进行的语言交流。) (2)老师担任一个角色的对话。 (3)学生自己来担任角色对话(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加深孩子们对语言的印象,为以后的写作打基础。) 6、学习10—17,学生说出多年后铁罐和陶罐的结局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四、总结道理,列举事例 1、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2、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设计意图:加强读说写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让孩子们大胆地说出来,才能有东西可写。)
五、总结课文 这则寓言采用了拟人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六、作业: 1、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2、设计一组对话
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 陶罐:谦虚 铁罐:骄傲 |
|||||
研究 反思
(结合课堂观察效果,重点分析本节课中研究探索内容的成效) |
我认为我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让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了对话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选准了这一个训练重点——人物的对话,分段、写好提示语、情感变化、标点符号的用法,以及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动作、表情对人物性格的塑造等。
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如我在课后设计的两个小练笔就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 3、学生是有差异的,在写事例和总结练写格言中,我清楚的看到有些同学听到优秀作品后,修改了自己的作品。这也是一个相互学习切磋的好机会。
让我感到遗憾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