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既然将戏剧教学法作为优化主题班会的一种途径,那么,我们可以作如下类比:主题班会是锦,教育戏剧是锦上所添的花;主题班会是皮,教育戏剧是皮上所附的毛。如果主题班会本身无病呻吟或者机械呆板,即使将经典名剧融入其中,也很难说这堂主题班会是成功的。
目前,对于如何评价一堂主题班会是否优秀,我国并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笔者试着结合已有研究,提出如下标准:
其一,优秀主题班会应该具有针对性。从主题选择来看,优秀主题班会应该聚焦现实问题,体现细、小、实的特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紧密联系学生需求和班级实情开展教育。
其二,优秀主题班会应该具有创新性。从班会内容、呈现方式、活动环节安排来看,优秀主题班会应该不落俗套,推陈出新,体现新思路、新角度、新特色,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满足中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长学生的创新才干。同时,创新要适当适度,体现寓教于乐、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
其三,优秀主题班会应该体现主体性。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其四,优秀主题班会应该具有实效性。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活动,目标适切,主题鲜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促进学生知行统一,解决学校德育、学生成长和班级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针对性、创新性、主体性、实效性四个原则构成优秀主题班会的四个支柱。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创编和引入教育戏剧,促使主题班会符合这四个原则。
(二)优秀教育戏剧的评判标准
本文所指的教育戏剧是为了达成主题班会教育目标而使用的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戏剧手段的总称。教育戏剧的优秀与否,目前也没有公认的标准,笔者试着参考大众对于话剧、影视剧的评判标准做出推论,从主题、情节、场景、演员表演艺术等方面加以分析。
其一,优秀教育戏剧的主题应该集中,具有针对性。戏剧与日常闲谈的首要区别在于戏剧是有主题的,而戏剧主题要吸引观众就必须具有对观众而言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一堂主题班会只有四十分钟,其中能够用于戏剧表演的时间可能只有短短几分钟,更需要提炼主题,像一些知名小品一样把观众吸引和调动起来。
其二,优秀教育戏剧的情节应该灵活、丰富,具有新异性。在剧场里,观众不愿意看到耳熟能详的情节,也不愿意欣赏主题思想一目了然、没有丝毫悬念的戏剧,而是希望通过慢慢欣赏来发现、归纳出主旨。一场较短小的教育戏剧虽然只有几分钟时长,但也要尽可能地创设情节变化,以达到引人入境、引人入胜的效果。
其三,优秀教育戏剧的场景布置应该切合主题,因地制宜。舞台场景是戏剧情节展开的平台,也是吸引观众入境的重要元素。主题班会的教育戏剧一般是在教室里现场表演的,很难有较复杂的布置,但还是可以通过简单道具、背景图画进行衬托,如这方面安排比较困难,也可以安排旁白人员用语言描述出相应背景。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演员们在礼堂、公园、录播室录好戏剧,请观众欣赏视频,也是不错的安排。
其四,教育戏剧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演员”的表演艺术和投入程度。一般情况下,教育戏剧中的演员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有时甚至是一拿到台词就直接上台表演,这种表演基本上都是很糟糕的。为了提高教育戏剧的感染力,应该自编写剧本开始让学生演员参与,指导演员把握主题、领会角色、揣摩剧情,学会细致展现关键情节。个别难度较高的部分,由于时间、场景和精力有限,可以由旁白人员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以弥补演员表演的不足。
戏剧表演中常用的一句话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演员所呈现的教育戏剧虽然不能与经典戏剧相提并论,但在将教育戏剧引入主题班会时,教师和学生有必要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从主题、情节、场景、表演艺术等各个方面入手,完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教育戏剧。
(三)在主题班会中使用教育戏剧的若干细节
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在班会开始时就宣布本次班会的主题。这样做,似乎已经成为主题班会的一个惯例,然而,这样做不利于创设悬念和吸引观众。假如主持人一开始就宣布班会主题是“珍惜时间”,观众自然知道接下来的戏剧是劝导学生珍惜时间的,这样的班会就不能称为戏剧化班会,而只是加入了一点戏剧元素的说教式班会。
笔者认为,在戏剧化班会的开始最好是学会卖关子,不能程式化地出示德育主题,而是在戏剧表演结束之后再以适当方式出示主题。
其二是在主题班会的哪些环节使用教育戏剧的问题。主题班会要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所以,一般来说,教育戏剧只能占用主题班会的部分时间,而不是全部时间。如果所创编的教育戏剧确实值得占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师也应该通过调课等方式来利用随后的时间组织讨论交流以深化该主题。
一般来说,在导入环节使用教育戏剧,可以迅速地让学生领会班会主题,给学生提供讨论的素材;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让学生改写原来戏剧的剧情或结尾,不仅能做到首尾呼应,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其三是主题班会中演员和观众的分工问题。具体来说,应做到学生演员要精心准备、观众要有相应知识储备、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必须是现场生成的。
这里涉及戏剧化班会和表演化班会的区别。一堂成功的戏剧化班会要求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准备,尤其是教育戏剧的表演者应该投入精力,记住台词,努力使表演做到细致传神。其他学生也应该事先了解班会主题,收集相关的故事或名言,有初步的知识、情感和实践经验准备。
不过,在班会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戏剧进行提问和发言,应该是现场生成的,学生们所表达的应该是现场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经过彩排后的发言,即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环节的发言应该是现场生成的。成功的戏剧化班会也可以具有很强的欣赏性,但不能丢掉现场生成的真实性。
其四是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中的角色问题。主题班会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主体性有没有调动,并不取决于谁做主持,也不意味着一定要由学生来主持或者让学生独立完成剧本的创编。
事实上,很多由学生主持的班会,从主持人到全体学生,都只是前台的木偶,主线牢牢地把握在没有出场的班主任手里,学生主体性丝毫没有体现。
戏剧化班会的设计和实施要唤醒、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团队活动,如杜威所说:“一段故事里面,并不是都可以演出来的,于是选择出最精彩的一部分。……等到选择定了,于是大家商量怎样安排、怎样说法、怎样做法;哪一句话、哪一件事,应该要、应该不要;然后做成连贯的戏。这不但是个人方面,还能使他们有选择安排的能力及共通的精神了。倘弄坏了,大家负责。这样,不但使儿童有被动的吸收,并能养成自己活动的和选择连贯的能力。”[5]
同时,班主任要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学生的智慧有机结合,和学生一起设计戏剧和班会,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不能简单地让位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