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9七绝·四条南座剧场之歌舞伎-京都(22)-东瀛游记关西篇(29)

标签:
日本旅游歌舞伎京都 |
分类: 诗屿新潮 |
七绝·四条南座剧场之歌舞伎-京都(22)-东瀛游记关西篇(29)
鸭川对岸、四条大桥东南堍,便是日本最古老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剧场四条南座剧场,歌舞伎表演场所。现建筑为1929年重新扩建。
歌舞伎与能剧、狂言和人形净琉璃(文乐,类似于木偶戏)并称日本四大戏剧,而阴间风文化之集大成者便是歌舞伎,舞台上豪华妖艳,但从伴奏音乐到演唱都是降调,阴黯低沉,寒气嗖嗖。妆容更是无比惊悚,脸上白粉浓涂,嘴唇红如鸡血,关键眼角或眼睑还涂上红色,经常在台上没有任何表情地跳一些动作怪异的舞蹈,这种形象晚上出街真要吓出人命来的。歌舞伎原来的日文名字是倾,倾斜之意,日语中将引人注目的奇怪动作、奇怪服装称为“かぶき倾”,而这样的人称为“倾奇者”,后来借用日文中汉字定名为“歌舞伎”。
歌舞伎起源于四百多年前的江户时代,传由出云大社的巫女为募捐而跳舞所创,后来游女即应召女郎型娼妓参加进来,称为“游女歌舞伎”,演完了便顺带卖身,1629年幕府下令禁掉。但民众又有观看需求,不得已采用俊美青少年扮演女子,称为“若众歌舞伎”,随之又产生青少年卖身以及与武士私奔等情况,1652年幕府再次下令禁掉,后改由成年男子扮演女子,称为“野狼歌舞伎”,保留至今。
歌舞伎初为歌舞,1600年左右发展为一种戏剧形式,其表演以“六方之艺”拓展舞蹈空间(通过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位的肢体动作表现),长袖服饰强化情感表达,舞蹈由“踊”(节奏性动作)、“舞”(抒情动作)、“振”(戏剧化表演)三要素构成,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味线,一种由中国三弦传入后发展而成的乐器。
我是非常强烈反对将歌舞伎与中国京剧尤其是昆曲相提并论的,歌舞伎远远不够格,其表演能力顶多比中国传统傩戏稍强一些而已。坦率地讲,包括歌舞伎在内的岛国传统戏剧,表演手段上还存在严重不足,能演的内容还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还不能算达到戏剧的高级形态,应该还处在歌舞向戏剧进化的过程中,刚到戏剧的初级形态,然后西方文化随着明治维新进入,这一发展进化被中断,便形成了如今类似怪胎一般的半成熟状态。
由此想到另一个话题,也是长久萦绕玉山心头的一个疑问,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五十四回,近百万字,竟然创作于1001~1008年间,时当中国北宋初期,真宗赵恒在位,赵匡胤开国仅40年,当时中国只有文言的唐传奇、白话的宋话本,还处于短篇讲故事的初级阶段,350多年后的元末明初才出现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岛国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几乎是横空出世,前面没有任何铺垫,没有任何发展成熟阶段,突然就冒出这么一个大成就出来。宇治除了平等院凤凰堂和抹茶外,还有个《源氏物语》博物馆,专程去了一趟,却因为时间及展览语言的原因未能细究,引以为憾。
盈台鬼气逼森森,乐奏喉歌两黯沉。
最是粉惊三尺厚,悚然白面血唇深!
歌舞伎有表演世家,即演员各家世代相传,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坂东玉三郎即为坂东世家一员,曾演过昆曲《牡丹亭》,当年在苏州看过他的《游园惊梦》,只能说对老艺术家的探索精神与对文化交流的热情表示尊重,其表演抹不掉歌舞伎动作的僵硬怪异,唱念更是日语味。
坂东玉三郎与苏州昆曲剧院俞玖林合作过《牡丹亭》。
《游园惊梦》。这身上明显僵硬,与昆曲格格不入。
《牡丹亭·写真》,这身段已经不能看了。
《牡丹亭·离魂》,非得把杜丽娘的脸化成这样吗?
坂东玉三郎其它作品
1979年坂东玉三郎的电影《夜叉池》
一些歌舞伎场景
中村世家的演员们。
四条大桥东北堍有出云阿国的雕像,这是传说中歌舞伎的始祖。美女阿国,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巫女,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表演节目进行募捐,她创新了《念佛舞》,又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入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成为歌舞伎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