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1七绝·吴文化博物馆之新九州系列大展

标签:
九州吴文化博物馆 |
分类: 诗屿新潮 |
七绝·吴文化博物馆之新九州系列大展
成书于汉朝的《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吴文化博物馆新开新九州系列大展,各自的州域内择一典型城市以作管中窥豹。已开定州(冀州域内)、荆州两展。定州展第一章“体国经野”,概述大禹划分的九州,每一州均选择典型城市展出典型文物。
赫赫名高古九州,文华燿燦郁风流。
四千年史斑斓在,过眼新凭一管收。
(平水韵,仄起入韵,十一尤)
清拓宋《禹迹图》,镇江博物馆藏。
《禹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禹迹”之意为大禹走过的足迹,是华夏疆域的代称。现存的《禹迹图》有两方石刻图:一方保存在陕西西安碑林,另一方藏于江苏镇江焦山碑林。这两块刻石图名、比例尺、内容基本一致,二者同出于更早的“长安本”。此件为镇江宋代禹迹图清代拓本,该图详细刻划了我国黄河、长江流域水系的分布情况,比例准确,且保存完好,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埋的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世界地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代表冀州的定州博物馆藏西汉鎏金铜“王宫鼎”铭三足鼎。
代表兖州的山东博物馆藏东汉画像石,凹面线刻,画面分四层,由上至下分别是:泗水捞鼎、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和拜谒图。
代表青州的青州博物馆藏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这类被称为“青州风格”的佛教造像,对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徐州的徐州博物馆藏西汉陶绕襟衣女舞俑,出土于汉朝分封的楚国王陵。
代表扬州的吴文化博物馆藏汉代吴王铭文镜,内区主体纹饰以四乳分成四组:一组纹饰为一人头戴冠端坐,榜题“吴王”,旁侧五人面向“吴王”或跪或立。相对的一组纹饰中间人物头戴胜端坐,榜题“西王母”,面前、身后各有一人。另两组相对的纹饰分别为青龙、白虎,白虎题曰“帛(白)虎”。带“吴王”榜题文字的铜镜,存世不多。吴越之地,汉魏时代即是铜镜的重要铸造地区。
代表荆州的荆州博物馆藏战国浮雕龙凤纹漆豆,器表由盘至座共浮雕出龙3条、凤4只和蛇4条,构成一幅极为复杂的立体图画。楚人先民以凤为图腾,凤纹也是楚式漆器中为普遍流行的纹饰。这类高浮雕作品仅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墓葬之中。
代表兖州的山东博物馆藏东汉画像石,凹面线刻,画面分四层,由上至下分别是:泗水捞鼎、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和拜谒图。
代表青州的青州博物馆藏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这类被称为“青州风格”的佛教造像,对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豫州的洛阳博物馆藏《三体石经》拓片。三体石经,碑文由古文、小篆、隶书一字三体刻成,故名。又因始立于曹魏正始二年,又称正始石经。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内容,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官方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刊刻石经的主要目的是“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以弘儒训,以重儒教。《三体石经》刻成后,与汉熹平石经并立于洛阳太学。自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开始逐渐被毁弃、迁移,至唐代已是十不存一,留存至今的更是弥足珍贵。
代表梁州的四川博物院藏东汉渔猎采莲画像砖,长方形模制画像砖。画面左边是一池塘,池内有众多的莲蓬与荷叶,几只水禽在水中游戏。其间泛着两条独木船。上面一条独木船上一人持杆撑船,船头伏一水獭,正注视水中。下面一条独木船,一人撑船,一人张弓欲射,另一人船头俯身采莲。右边为池岸,岸上有树,树上有顽皮的小猴和几只飞禽,树下一人正持弓箭仰射树上飞禽,其中一只飞禽似被射中,从树上往下坠。整个画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蜀地汉代画像砖以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雕刻精良而著称,其产生和发展是汉代蜀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亦是当时社会厚葬之风的产物。
代表雍州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战国秦夔龙纹大瓦当,泥质灰陶,呈大半圆形,当面饰有两条变形的夔龙图案,画面左右对称,周边以柔美曲线组成升腾状龙形,并分出头、身、尾三部分。该瓦当形制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辽宁绥中石碑地秦朝行宫建筑遗址出土的夔龙纹大瓦当几乎相同,推测为秦代皇家建筑的专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