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诗屿新潮 |
七律-仪征博物馆之历史陈列-扬州札记(13)
今年春节期间,石头曾到高邮旅游,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成果赞不绝口,对其家乡仪征古城风貌破坏骀尽痛心疾首。仪征的地上文物古迹虽然非常稀少,但作为二级馆的仪征博物馆实力却非常强,总藏品达7832件(其中等级文物数量689件),在县级博物馆中还是属于上乘的,远超三级馆高邮博物馆的1395件(等级文物25件)。
仪征博物馆藏品主要得益于三大来源,一是商周时期的破山口大墓,出土多件青铜重器,惜原件几乎全在南京博物院,仪博只有几件复制品。二是仪征位于汉代诸侯国广陵国都城(今扬州)近郊,遂成为汉墓集中区,国保庙山汉墓尚未发掘,推测为广陵王墓。1985年仪征化纤工地曾发掘一百多座汉墓,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仪博内除了主展历史文化陈列外,还专门办了一个汉代文物展,其汉代文物收藏之丰可见一斑。三是仪征成为长江北岸运河水口,宋代东园桥遗址出土大量文物,尤以瓷器为多。所有这些考古发掘使得仪征博物馆成为县级文博重镇之一。
百万帆樯盐运稠,关收河口枕江头(1)。
辉煌舆始汉开县,枢纽真名宋置州(2)。
文气犹钟吴楚地,风华久毓两千秋(3)。
琳琅古物倾心盛,不负淮南第一流(4)!
(平水韵,仄起入韵,十一尤)
注释:
(1) 隋唐间扬州(时名江都)长江的大运河河口淤废,便改在仪征城南新开水口河道通往扬州,仪征成为长江与大运河的交叉口,并逐步成为淮盐转运中心,使仪征一跃而起,步入黄金发展时代。
(2)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仪征地区始置县,名舆县,至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舆县废,并入江都县,县存542年。
唐朝永淳元年(682年)复置县,为扬子县。宋升建安军。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朝廷听闻建安军的二亭山出现王气,真宗下令在建安军铸造先祖金像运回京都。像成,因仪容逼真,真宗大喜,赐建安军为仪真,并升建安军为真州,辖扬子县与六合县,为宋代南北水路贸易中心,淮南东路的经济中心。仪真之名始于此。军州治所始设于今仪征市区。此后真州曾被改为县、路、继又恢复为州。
至明朝洪武二年(1396年),撤销真州,降为仪真县。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避帝名讳,改为仪征县,仪征之名延续至今。
(3) 传说伍子胥逃楚投吴时由仪征过江,今尚有胥浦河。
(4) 宋朝没见过世面的刘宰在一首诗中一时冲动写下“风物淮南第一州”之句,便成为仪征自我吹嘘的资本。淮南地区第一州断断谈不上,属于一流尚可。
《送邵监酒兼柬仪真赵法曹呈潘使君二首》
仪真来往几经来,风物淮南第一州。
山势北来开壮观,大江东下峙危楼。
沙头飘缈千家市,橹尾连翩万斛舟。
去去烦君问耆老,几人犹得守林丘。
破山口西周大墓
1930年秋,仪征县城东约3 km 的破山口,几个小孩挖坑烤红薯时发现铜器,总计或有四十余件,部分散失至海外,部分于1948年由仪征县长藏入城南关帝庙的夹墙。解放后县文物管理会恰在该地办公,1955年夹墙坍塌而发现铜器11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复制品5件在仪征博物馆展出。1959年4月,南京博物院来破山口做了一次探掘,发现了一个南北长约3.8米、东西宽约2.6米的长方形墓坑,为竖穴土坑墓1959年,南京博物院在此进行考古发掘,又出土了青铜戈1枚、青铜镞23枚、青铜斧2件、青铜钺1件、青铜镰1件、青铜矛1件等小型青铜器,还有管状或珠状的绿松石30余粒,此外,还发现了一些青铜器碎片和陶鬲、陶罐残片等。仪征县文化馆曾在破山口征集到1件青铜戈和1件青铜鼎残片,戈上铸有一个人面纹,鼎片上有“父乙作宝尊彝”等铭文。
现存最早的遗嘱,1985胥浦仪征化纤工地出土的西汉元始五年墓先令券书竹简,记录了墓主为六名子女立下分家产事宜的遗嘱,一级文物,原件现藏扬州博物馆,此为复制品。
1985胥浦仪征化纤工地汉墓出土的赙赠木牍,即办丧事时亲友所送丧礼记录,为最早出现舆县名称的现存文物。原件为一级文物,现藏扬州博物馆,此为复制品。
西汉鎏金铜车马器,烟袋山4号汉墓出土
汉代陶井栏
西晋“元康二年七月”铭文井栏
五代“都省铜坊”铭文铜镜
北宋“高阳子春”铭紫端砚,1993年仪征化纤工地出土,一级文物。
伊斯兰刻纹玻璃瓶
仪扬运河故道东园桥遗址
元达鲁花赤墓碑
元钧窑碗
元卵白釉高足转心杯
明铜佛像
明腰牌
明竹叶虎纹镜
文天祥祠碑
清吴让之《花草图》
清姚源《花卉》四条屏
清紫砂提梁壶,松树形紫砂花插,曹山出土
清钧红釉长颈瓶
清豆青釉花卉纹尊
清八卦纹青花盏与博古纹青花瓶
清代铜砝码
泱泱汉风馆藏汉代文物展
“十五年寺工”铭文铜铍
张集团山汉墓出土的墨书青釉陶锺
烟袋山汉墓群,1号墓的重大发现
彩绘四神羽人纹翣,1994年詹庄汉墓出土,为仪征博物馆镇馆之宝,展出的是复制件。
木羊
木牛
漆笭床
漆式盘
漆六博盘
木船
木磨
木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