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小说情节叙述手法、安排技巧
(2019-10-18 17:33:08)
(一)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
特 点 |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
第二人称 |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
2.叙述方式
类别 |
释 义 |
特 点 |
顺叙 |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
倒叙 |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
插叙 |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
补叙 |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
平叙 |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拓展作品容量。 |
(二)安排技巧
手法 |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
悬念 |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
抑扬 |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
照/呼应 |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
伏笔 |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
对比 |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
衬托 |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
铺垫 |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
突转 |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线索 |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途径:标题、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空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 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 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小说的明线与暗线 明线:由人物活动/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由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
二、怎样考情节手法
审题定向 |
题干示例 |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叙述”“谋篇布局”“情节”“线索”“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词语。 |
(1)(2017·全国卷)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天嚣》) (2)(2016·全国卷)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战争》) (3)(2015·全国卷)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马兰花》) (4)(2014·全国卷)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古渡头》) (5)(2014·浙江高考)“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走眼》) |
三、怎样答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题规范答题3步骤
[例二](2017·全国卷)阅读《天嚣》(原文见第1讲[典例示范]),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自主尝试]
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
题干中提到“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就显示出这是一道考查线索安排技巧的题目。安排结构、揭示主题两角度。
第二步:析运用,说效果
思考角度 |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
情节安排方面 |
“渴”作为试验队员的感受,反映出小说情节是在“试验队员深陷绝境”的背景下展开的,略去陷入绝境之前的内容,情节显得更加集中、简洁。 |
主题表达方面 |
“渴”是试验队员在风沙肆虐这样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能更集中而深刻地诠释小说的主题思想——既讴歌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也揭示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 |
[参考答案]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