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场跨班争执引发的反思
(2025-10-09 15:53:56)作为六年级的班主任,上周围绕课间活动区域展开的跨班书包争执,本周虽最终得以平息,却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这场从 “书包放错区域” 起步,持续三天的小风波,看似是学生间的日常摩擦,实则暴露出我在突发事件处理、跨班协作、情绪管理与学生引导上的多重漏洞。如今重新梳理整个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我:班主任的 “一念之差”,可能让小事升级;而 “一步疏漏”,则可能让教育契机错失。
一、事件复盘:那些被忽略的 “矛盾升级点”
周四下午的体育课因衔接大课间,为避免学生来回奔波,我让大家直接带书包下楼。四班与五班共用的活动区域,开学初已明确沿中线划分,但我班部分同学图方便、没留心,将书包随意放在了五班区域。第二节下课,五班同学发现后满心不满,讨论间我班三个书包不慎掉到地上。我班小张同学没问清缘由,当即指责五班 “故意扔书包”,五班学生也不甘示弱,反驳 “没证据还乱指责”,双方很快吵作一团。
我赶到现场时,若能先蹲下来倾听双方诉求、查清书包掉落的真相,或许矛盾就能在此止步。可当时我主观觉得 “不过是放错书包,没必要较真”,便轻描淡写地说 “两个班共用区域,放一下也没什么”。这句话彻底忽略了五班学生 “区域被占用” 的委屈,更让他们觉得 “四班老师在偏袒自己学生”。更让我懊悔的是,面对五班小 A 同学 “不服气、扭头、鼻孔朝天” 的态度,我因太久没遇到学生这样表达不满,瞬间被 “不被尊重” 的情绪裹挟,当场训斥了她几句。后来想想,小 A 的抵触或许是想为班级 “讨公道”,而我的训斥不仅没化解她的情绪,反而给五班学生种下了 “四班老师不讲理” 的印象,为矛盾升级埋下了隐患。
周五上午,我在班里就此事与学生沟通,明确指出 “我们班放错书包是先错,无端指责五班更是不对”,也强调了 “今后书包必须放在自己班级区域”。当时我以为 “自己班的问题已经说透,事情该结束了”,课间本想找五班张老师同步情况,可她恰好不在,我又抱着 “这点小事,没必要特意再跑一趟” 的想法,放弃了主动沟通。现在想来,这是我最关键的疏漏 —— 我只解决了 “自己班学生的认知问题”,却没向五班师生传递 “歉意” 与 “解决问题的诚意”,让五班学生仍带着前一天的不满,也让五班老师对事情进展一无所知,为下午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周五下午大课间,矛盾果然爆发。五班同学故意将书包放到我班区域 “反击”,双方再次争执。负责我班大课间的范老师调解时,五班学生完全不予理睬;等我赶到现场,五班学生脸上满是 “不服气”。因五班班主任不在,我又被 “对方故意挑事” 的怒火冲昏头脑,没控制住脾气,对着五班学生发了火。那一刻的怒火,既有对五班学生 “不依不饶” 的不满,也有对自己前一天没处理好问题的懊恼,可发火只换来了学生更强烈的抵触,丝毫没解决问题。
直到周一,我终于找到五班张老师,两人一起召集两个班的主要参与学生,让大家坐下来把前因后果说清楚,引导双方互相道歉,这场持续三天的风波才真正画上句号。
二、深度反思:四个 “疏漏” 背后的教育启示
冷静下来复盘整个事件,矛盾之所以能从 “小事” 演变成 “持续三天的对抗”,核心问题都出在我身上,归结起来有四个关键 “疏漏”。
(一)情绪管理疏漏:让 “本能反应” 取代 “教育理性”
作为班主任,“情绪稳定” 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底线,可我在两次关键节点都没守住这条线。第一次是周四面对小 A 同学的抵触,我没思考 “她为什么不服气”,反而被 “学生不尊重我” 的感受支配,用训斥宣泄情绪;第二次是周五看到五班学生 “故意挑事”,我又被 “对方不配合” 的愤怒裹挟,再次发火。
现在想来,学生间的矛盾本质是 “情绪对抗”,班主任的核心角色应是 “情绪降温者”,而非 “情绪参与者”。我的两次发火,不仅没给学生做好 “理性处理冲突” 的示范,反而让他们觉得 “老师也会用发火解决问题”,间接强化了 “用对抗回应对抗” 的错误认知。更严重的是,我的情绪失控让五班学生坚信 “四班老师偏袒自己班”,彻底关闭了 “沟通和解” 的大门。
(二)跨班协作疏漏:把 “小事” 当成 “自己的事”,忽略 “共同管理”
这次事件中,我最大的失误是 “缺乏跨班协作意识”。周四矛盾发生后,我只关注 “教育自己班学生”,却没意识到 “跨班问题需要双方班主任共同解决”—— 哪怕周五上午找五班张老师时她不在,我也该通过留言、委托同事转达等方式,说明 “四班已认识到错误,愿意道歉”,而非 “觉得小事没必要再提”。
这种 “单打独斗” 的处理方式,让五班师生始终处于 “信息不对称” 的状态:五班学生不知道四班已被教育,仍带着 “被偏袒” 的不满;五班老师不了解事情细节,无法及时在班级里引导学生。直到周五下午矛盾升级,我直接批评学生,更让跨班管理失去了 “合力”—— 两个班的问题,只有两位班主任携手,才能让学生感受到 “公平”,否则只会加剧对立。
(三)学生引导疏漏:只 “纠正错误”,没 “培养同理心”
事件的起点是 “书包放错区域”,本质是学生 “规则意识缺失” 与 “换位思考能力不足”。但我在处理中,只做到了 “纠正错误行为”,却没做好 “培养同理心” 的教育。
周四面对我班学生,我虽指出 “放错区域不对、无端指责不对”,却没让他们设身处地想 “如果我们的区域被占,会是什么心情”;面对五班学生,我只看到 “他们故意挑事”,却没引导他们理解 “四班同学可能只是无心之失,指责也是误以为五班故意扔书包”。
(四)问题预判疏漏:把 “暂时平息” 当成 “彻底解决”
从周四处理完到周五上午,我一直误以为 “自己班教育到位了,事情就结束了”,却没预判到 “五班学生的情绪没得到疏导,矛盾可能反弹”。这种 “乐观化” 的判断,源于我对 “学生情绪延续性” 的忽视 —— 小学生的情绪往往不会因立刻消散,尤其是当他们觉得 “自己的委屈没被重视” 时,很可能通过 “反击” 来表达不满。而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没及时跟进五班的情绪状态,最终导致矛盾升级。
三、改进方向:做 “有温度、有策略” 的班主任
这场风波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 “班级管理课”,也让我明确了未来需要重点改进的方向。
今后遇到突发事件,我会先在心里默念 “冷静 3 秒”,问自己三个问题:“学生现在的情绪是什么?”“我的目标是解决问题,还是发泄情绪?”“我现在的做法能让矛盾降温吗?” 即使遇到学生不尊重的态度,也会先告诉自己 “学生的抵触背后一定有原因”,先请学生坐下慢慢说,再针对性引导,而非当场训斥。同时,我会在班会课上和学生一起开展 “情绪管理小课堂”,分享 “如何控制怒火” 的小技巧,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做 “理性示范”。
遇到跨班问题,无论大小,应该第一时间联系对方班主任,哪怕对方暂时不在,也会通过留言、电话等方式同步情况,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处理完问题后,要做好 “跟进复盘”:当天晚上花 5 分钟记录 “问题处理的细节”“学生的情绪反馈”,第二天主动问问相关学生 “现在心里还有不舒服吗”,如果涉及跨班问题,还会同步询问对方班主任 “学生的状态如何”。遇到类似 “学生有抵触情绪” 的情况,会提前预判 “可能的后续反应”,比如这次事件中,若周五上午我能多想想 “五班学生会不会还不满意”,及时和张老师沟通,或许就能避免下午的冲突。
作为六年级班主任,我深知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 “自我意识增强、情绪容易冲动” 的关键期,他们的每一次矛盾,都是成长的契机,也是我提升管理能力的契机。这次事件让我明白: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是 “管纪律、教知识”,更要 “懂情绪、会沟通、有温度”。未来,我会带着这次的反思,以更冷静的心态、更主动的协作、更细致的引导,守护好两个班学生的成长,让 “小摩擦” 真正变成 “大成长”,而不是 “大矛盾”。